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7 道试题
1 . 1949~1959年,中国与34个国家建交。其中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只有12个,亚非国家占了16个,还包括6个西方国家(不含维持“半外交”关系的英荷两国)。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
A.反映了美国对华封锁的破产B.造成“一边倒”外交方针名存实亡
C.表明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D.得益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21-07-18更新 | 162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8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早期留美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留学幼童,于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并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那并非初衷。

——摘编自屈秩著《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材料二   教育部系统1951-1965年留苏学生人数示意图


——摘编自周尚文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政府撤回留学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3 .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先谈判再建交的原则,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同时新中国还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些做法
A.蕴含了“一边倒”的外交理念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是中国意识形态主导的结果
4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律平等的思想。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倡议将此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当时我国
A.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B.积极走向世界舞台
C.发展与周边的睦邻友好D.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5 . 某一时期,我国小学算术教材的编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在文科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凡涉及外国题材选用时,优先选用苏联题材,且分量很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重视对外国教材的研究
C.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D.教材编写理念比较先进
2021-07-0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06教材插图惹争议——教育问题-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3
7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苏联援建的国防工业,既尊重其建议,也对某些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如兵器工业中的炮弹药筒,苏联采用“三七”黄铜,我国采用“四六”黄铜,降低了黄铜比例。这体现了
A.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国防建设契合国情
C.外交政策趋于务实D.中苏同盟关系牢固
8 .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这从侧面折射出新中国
A.外交方针出现重大调整B.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
C.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D.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方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研究国际安全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讨行为体互动的主要方式与表现。一般来说,行为体的互动总是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合作,这种两重性实际上就是国际安全关系的根本特征。行为体能够共存于一个共同体中,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享的价值、规范与利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行为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都是作为主权者行事,因此它们的互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的一面。通常。

在发生安全关系的行为体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因素总是动态的与不平衡的,有时冲突的因素多一些,有时合作的因素多一些,在有些问题上冲突的因素多一些,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却可能合作的因素多一些。

——摘自李少军《“冲突一合作模型”与中美关系的量化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06-15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60年代,非洲共有34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不少国家在独立前就以民族解放运动的形式同中国建立了联系,之后双方又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它们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中得出结论:中国是可以完全信赖的朋友。这一状况
A.宣告了美国对华长期孤立政策的破产B.促进了中非同盟关系的建立
C.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推动了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