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
C.以和平方式应对世界各种挑战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2023-03-06更新 | 570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A.巩固中苏同盟关系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具有革命斗争色彩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2023-01-29更新 | 68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方针,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这一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这一战略,使中国顶住了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但也使中国面临险恶的安全环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为改变不利的国际处境,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摘编自伍绍勤《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

注:材料出处中的“1980年代”应写为“20世纪80年代”,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极为严峻,只有与中国相接的东部边界比较和平稳定。中国和俄罗斯都表示认同《中苏联合公报》继续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俄罗斯在融入西方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其逐渐意识到一个贫弱的俄罗斯不可能得到西方的尊重。因此,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政策,并提高了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俄罗斯一方面继续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近邻中国的东亚关系,以求改善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重塑世界大国形象。

——摘编自方海燕《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新中国还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举措(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D.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2023-01-12更新 | 526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党、兄弟国家互动频繁,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很少发生官方联系,意识形态亲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标准。中苏两党的关系带动两国关系发展,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建。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密切。不管是中国周边安全,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实现。新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党际关系服务经济目标。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展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历史,总结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对夯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构建、推进新时期政党外交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胜刚《新中国政党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政党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政党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启示。
2022-12-10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7 . 1954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后发表谈话说∶“我自己的印象是,中国不要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来建立起它的经济”。1956年,周恩来说∶“几年来的情况起了变化,所以我们决定了这一方针。中国政府决定分三批释放日本战犯,释放的人数超过一千人”。这反映出(     
A.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B.周边国家关注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D.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昔日允之为条约,今日行之为章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曾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不善,正赖此修约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

新中国成文后,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清理外国在华资本及其他财产;采取适当方针处理外国在华宣传机关、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先谈判后建交”原则,即在对方明确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前提下同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际的建交磋商。

——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


(1)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指山新中国初期外交理念的发展,并简析其重大意义。
10 . 20世纪50年代初,民主德国政府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是东欧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博览会之一,并有众多西欧展商和观众参加。中国积极参加这一博览会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既和举办国政府打交道,也更加重视政府之外的民众和组织。这表明当时中国(     
A.急需打破西方的封锁和禁运B.确立了“走出去”的对外战略
C.工业化成就获得了世界认可D.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