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觐见礼仪的问题、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对于未知的遥远西方的疑惧心理都在阻碍着清政府派驻外使节,使清政府的遣使活动被一拖再拖。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在斌椿于同治五年(1866年)游历欧洲并提交报告之后。在同治六年,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各国所签条约即将期满需要重新修订这一更加紧迫的形势,奕䜣等人迫于修约压力,需要派出使节与西方联络。在此情况下,总理衙门提出邀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充当清政府使节出使欧美的计划。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

材料二 从1948年年底到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在中共上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毛泽东主张应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影响,而对于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摘编自张勉励《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

——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

材料三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在外交上确立"双向承认"方针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2-01-03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市)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主要史实
194919601951年第六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延迟讨论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到1961年,历届联大,美国都阻止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
1961197126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219781972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
19791990中国逐步踏足之前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联合国问题领域,如国际维和、人权问题、金融稳定、缓解贫困等。
1991年至今中国已加入400多项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多边条约,参与了联合国设立的绝大多数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到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迟永《新中国70年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表归纳了7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从表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中国外交的发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1949年10月24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如果采取不承认‘政策,”目前这个共产党国家指望苏联的倾向“‘将会增强。”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意图是
A.与新中国建交B.主导对苏冷战C.摆脱美国控制D.离间中苏关系
2021-10-1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交国家数量表。针对这一现状,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年份(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个)
194910
19509
19511
19520
19530

A.突破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D.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新中国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以巨大的牺牲全力进行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斗争,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斗争,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外交
A.始终以世界革命为中心任务B.为加入联合国奠定雄厚基础
C.努力实现内外利益的一致性D.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2021-08-27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衡水金卷2022届新高三8月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6 . 至1951年5月,与新中国建立的19个国家主要是欧亚人民民主国家;1954年9月至1956年,揶威等11国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现象
A.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市场B.归功于外交政策的调整
C.开创了外交领域新局面D.使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7 .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21-01-27更新 | 213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届江苏南京市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始于1873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由奥地利政府举办的维也纳博览会。至1949年,中国先后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办的20余次国际性博览会。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最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188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博览会总理衙门指示:“中国办货赴会,原为敦睦邦交起见,旅费宜格外节省,但陈设不可过于俭啬,以免比较优劣,贻彼此厚薄之讥。”
189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驻比公使龚照瑗提出:博览会“为兴工惠商……华商……必能体仰朝廷重商之意,挟赀备货,远渡重洋,与西人角利市廛,为我国畅销土产。”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时任中国赴美赛会监督的陈琪提出:“博览会者,……不惟在会场以内扩张贸易,尤当在会场以外浚发利源;不惟于商业谋发达,尤当以学术启新机。”

——整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材料二   由于战乱和动荡,以及新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阻隔,世博会的舞台上,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了中国的身影。19525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5070年代,在贸促会的组织下,新中国参加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巴基斯坦、印度等许多国家举办的博览会、展览会。

中国的参与行为、展馆建筑、大量的工艺美术出品和展品的陈列设计等,在获得了诸多国际赞誉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从50年代初期展示的马恩列斯毛画像、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图片、工农联盟雕像、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大跃进时期的经济跃进大图表、人民公社模型、全民炼钢图片,再到文革时期的毛主席接近红卫兵绣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亚非拉反帝斗争作品,都出现在展会上。

——摘编自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府对待世界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参与国际会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9 .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积极表示要给予“法律上的承认”,正在访苏的毛泽东也希望利用英国的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加压力,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但在中苏缔约在即之时,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的方针。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B.防范英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需要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必然要求
2021-01-03更新 | 428次组卷 | 6卷引用: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2020-12-28更新 | 1911次组卷 | 25卷引用: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