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未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就是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摘自《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这些外交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在处理对外交往时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新中国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方针,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这一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这一战略,使中国顶住了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但也使中国面临险恶的安全环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为改变不利的国际处境,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摘编自伍绍勤《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

注:材料出处中的“1980年代”应写为“20世纪80年代”,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极为严峻,只有与中国相接的东部边界比较和平稳定。中国和俄罗斯都表示认同《中苏联合公报》继续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俄罗斯在融入西方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其逐渐意识到一个贫弱的俄罗斯不可能得到西方的尊重。因此,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政策,并提高了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俄罗斯一方面继续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近邻中国的东亚关系,以求改善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重塑世界大国形象。

——摘编自方海燕《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利用它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联合国来对抗和遏制中国,使中国在1971年之前完全游离于现存国际秩序之外。社会主义新中国始并不认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只接受主权原则,并于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回后,一度反对维和(干涉其他国家)及反对核不扩散(要打破核垄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利用借欯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1991年,中国第一次参与维和,到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维和贡献者,后来又比美国还早批准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中国逐渐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贡献者,最后成为改革者。

——摘编自赵穗生《中国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国际秩序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变革的贡献。
2021-05-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体育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对体育投入较少,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体育设施亦有限。1933年,国会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斥资修建公共场地设施。到1937年,民政工程署所属的就业促进管理局用10%的预算修建了约1万个公共体育场馆。

——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

材料二   1950年,新中国第1个体育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

1954年,美国所操控的国际奥委会领导者坚持两个中国,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中国1958年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1963年,印尼与中国共同倡议,在首都雅加达举办了新兴力量运动会,印尼、中国、越南、朝鲜、索马里、突尼斯、古巴、玻利维亚等48个国家不顾制裁和阻挠参加了比赛。

——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体育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年的美国政府行为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外交是如何影响新中国50-60年代的体育发展的,并指出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条件。
6 . 中美关系是近代以来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试图在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建立一种新的均势。美国的长期目标,是鼓励发展一个有能力抗衡苏联,并对美国资本开放的相对强大而友好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府支持中国国共合作抗日。国共爆发内战后,美国又试图调停国共内战但却没有赢得国共任何一方的好感。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已决定放弃对中国事务的干预,转而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在美国看来,重建日本比起干预中国,投入的资源要少得多,成功的把握更大。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中国拥有联合国代表权,支持台湾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中国周边国家保持众多的军事基地围堵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改变对华政策的时机似乎逐步成热。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英国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苏的分裂加剧则提供了利用此情况来加强美国优势的机会。在国内,反越战运动如火如荼,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2月28日,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和解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促使苏联急于在一些正在谈判中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中苏边境拖住了苏联的一百万军队,减轻了苏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事压力。这样,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四十年代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及中美关系和解对中国的影响。
(3)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请你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华)春,“狩猎”正式开始,明成祖精心挑选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而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

——摘编自《明永乐帝曾举办震惊世界大阅兵》

材料二2017年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来自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等九个作战群的1.2万名士兵和600多台车辆装备参加了阅兵,其中四成装备是首次公开亮相,场面极其宏大而雄强,气势震人心魄。

——摘编自《境外媒体:朱日和大阅兵彰显军政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永乐年间能够成功举办大阅兵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永乐年间大阅兵和2017年朱日和军演的共通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018-05-1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韩城市2018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