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编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总统采取的“这些步骤”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外交目标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2017-02-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到2020年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大国关系影响着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又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这也是近代以国际关系变化的总体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简要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认为美苏冷战“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请以亚洲地区为中心举两例加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因而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开放的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深圳在建特区的25年期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然后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深圳速度”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解密深圳转型──从速度到效益的历史性跃进》

材料三:对外开放4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在这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务实开放”的国内外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2020-10-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政权合法性,是指能够让社会成员认为其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是正统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属性,它是“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有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标志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梦想之实现。而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和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

——摘编自罗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建设及其时代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一个新生政权要想得到巩固,还涉及国际社会对该政权的认同问题。因此,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是巩固新生政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世界各国对新中国态度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际承认的问题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针。

——摘编自李安增《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的政治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国际承认所采取的“区别对待的方针”,并指出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最主要表现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由于人的邪恶天性,自然状态中的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然而人类是有超出这种状态的可能的,而这种可能一部分由于情感,一部分由于他的理性而构成”。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侵犯中自我毁灭,具有理性自觉的人类相互妥协,让渡权利给一个人格化的伟大的“利维坦”(国家)。

——摘编自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因此“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评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反霸斗争中的有力思想武器”。

——摘编自韩卫东、韩耀东<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布斯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政治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运用对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7 .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
2019-08-24更新 | 284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提供了近现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和史实,蕴含了诸多信息。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能概括材料全文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02-0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背景及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特点。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年代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4)依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018-01-11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