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   193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解放》周刊刊载社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1938117日,《解放》周刊刊载文章:“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

——摘编自郭培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探析》

材料二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

1949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1952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
1953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1954“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
1960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
1966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

——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目的。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依据。
2 . 【民间外交】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迹,相对盲目且自发,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争取各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学生、留学生特别是归国留日学生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掀起了民间外交活动的高潮。1931928日,中央大学学生就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积极抗日。19323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宋庆龄、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

——摘编自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20世纪5070年代,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民间外交组织,积极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辟国家关系逐步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新中国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骥等《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
2021-02-2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宜昌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始于1873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由奥地利政府举办的维也纳博览会。至1949年,中国先后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办的20余次国际性博览会。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最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188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博览会总理衙门指示:“中国办货赴会,原为敦睦邦交起见,旅费宜格外节省,但陈设不可过于俭啬,以免比较优劣,贻彼此厚薄之讥。”
189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驻比公使龚照瑗提出:博览会“为兴工惠商……华商……必能体仰朝廷重商之意,挟赀备货,远渡重洋,与西人角利市廛,为我国畅销土产。”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时任中国赴美赛会监督的陈琪提出:“博览会者,……不惟在会场以内扩张贸易,尤当在会场以外浚发利源;不惟于商业谋发达,尤当以学术启新机。”

——整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材料二   由于战乱和动荡,以及新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阻隔,世博会的舞台上,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了中国的身影。19525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5070年代,在贸促会的组织下,新中国参加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巴基斯坦、印度等许多国家举办的博览会、展览会。

中国的参与行为、展馆建筑、大量的工艺美术出品和展品的陈列设计等,在获得了诸多国际赞誉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从50年代初期展示的马恩列斯毛画像、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图片、工农联盟雕像、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大跃进时期的经济跃进大图表、人民公社模型、全民炼钢图片,再到文革时期的毛主席接近红卫兵绣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亚非拉反帝斗争作品,都出现在展会上。

——摘编自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府对待世界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参与国际会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