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1月1日,依照中英关税条约的附件规定,税率实行一年期满时,中国海关颁布新税率由8%升至10%。南京政府虽然宣告中国的关税已经自主了,实际上这种自主还受到很多牵制。1930年底颁行的海关进口税则中,规定增税的商品主要是“火柴及瓷器”,火柴、瓷器等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产品。1933年重订的第三个国定税则颁布后,国内工业出现了“旧工厂方事扩充,新工厂方经设立,流动资本皆已化为地皮、房屋、机器等固定资本”。关税自主政策实施后,由于进口关税的骤然提高,使外国输入大为减少,贸易入超额由1931年的1.78亿美元降到1936年的0.7亿美元。中国政府制定的国税税则是根据国内产业需要制定的,对不同的进口商品实行不同的甚至相差悬殊的税率,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决定了外商对华贸易必定是避重就轻,从而促使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得到了改变。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华盛顿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二阶段是大革命及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她应有的尊严。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将被清除干净。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1995年9月第一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三个阶段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平等条约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

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

5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兴起,在没有统一的“全球法”或者说“超国家法”的情况下,国际领域亟须通过第三方权利的权威裁判来化解纠纷。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维系了几千年的“朝贡体系”趋于崩溃,晚清统治:者及民众不得不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中国为天下共主”的迷梦中苏醒。当时的中国也被迫从“传统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型,以主权为最高权威的民族国家观念萌芽。在《南京条约》规定领事裁判权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沦丧,并成为列强撕裂、瓦解中国主权的重要切口。晚清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司法权与主权之间的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关系。

——摘编自章安邦《制度竞争视野下清末司法主权的论丧与维护》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认识到司法主权重要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对司法主权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中国外国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重庆谈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印度独立;杜鲁门主义发表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万隆会议召开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2必修》附录一


运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对上述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探讨。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1902年,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决定改革旧法律制度。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美、日承诺,待司法改革完成时放弃“治外法权”,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法律改革草案尚未完全完成,致使英、美、日的承诺成为空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自8月14日上午10时起,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未能实现中国的修约目标,但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终于在《九国奢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新生的苏俄政府自成立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苏维埃政府废弃一切特权”.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经过回民政府不断地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时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