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D.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022-06-2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记录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地位D.加强亚非合作,拓展外交空间
3 .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2022-03-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知识竞赛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B.“万隆精神”C.“上海精神”D.“日内瓦精神”
2022-02-1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同”与“异”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6 . 2016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圆满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2016年5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外长会议后会见记者时指出,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来,已经成功探索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国际组织模式,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机制之一,在很多方面成为了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网络版《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
(3)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7 . 有人认为,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处理和发展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国际格局发展变化新的战略判断。据此可知,万隆会议
A.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方针B.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
C.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D.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22-01-02更新 | 439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1954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所配的文字说明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边打边谈”。与该期杂志“封面”密切相关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朝鲜停战协定
10 . 改革开放前,我国曾出现3次建交高潮,其中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对象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这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
A.日内瓦会议上中国的表现B.“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
C.中美关系的解冻D.中日邦交正常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