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同”与“异”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精神B.“求同存异”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D.“另起炉灶”
2021-09-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08中国现代政治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调整、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其中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相比,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突出了独立自主的精神B.对于美苏两国主动避让
C.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4 . 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亚非拉国家为立足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在多边外交中扮演了务实协调者的角色,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与的两次多边外交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行为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独立的亚非国家已有30多个。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544月,印尼总理首先倡议召开亚非会议。19554月,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举行,有2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万隆会议被认为既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战后世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又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引申和发展为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出的求同存异、平等协商、和平共处、谋求合作的万隆精神",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非万隆会议得以成功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通过的意义。
2021-07-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日内瓦会议期间,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向英国政府报告会议情况时写道:“联合国不能指望没有得到中国周恩来和两个朝鲜代表同意的情况下解决朝鲜问题。”由此可知
A.英国开始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国的区域影响力有所提高
C.中国直接决定着朝鲜问题解决D.英国意欲与新中国缓和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一位旅居西德的华人回忆,很多年来,每天一早出门,都会看到门前堆着许多垃圾。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家门口变得不再有垃圾,社区警察对他的态度也变得亲切起来;一些生活在南非的华人也表示,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事例折射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B.发达国家治安的改善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非政治合作的深化
8 .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就钱学森回国问题进行会谈,中方代表用钱学森的亲笔信揭穿美国政府否认的扣留中国公民的事实,美国政府被迫无奈才准许被扣押长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和家人离开美国。钱学森能回到祖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冷战政策的失败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中方代表的证据确凿D.钱学森爱国热情强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