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6032
1975年304156
1980年3755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3)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8-12-2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 (实验班)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理解表格中的信息,下列正确的是
时间地区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总计
亚洲12110326
非洲51323344
欧洲6114021
美洲0113620
大洋洲00527
总计23166514118

A.1950—1959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3 . 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

外交
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
经济
建设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祖国
统一
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
教育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变化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9-09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表格说明我国
国家建交年月国家建交年月国家建交年月国家建交年月国家建交年月
意大利1970年11月奥地利1971年5月比利时1971年10月冰岛1971年12月希腊1972年6月
联邦德国1972年10月卢森堡1972年11月西班牙1973年3月葡萄牙1979年2月爱尔兰1979年6月

A.与西方外交取得重大突破B.开放与外交同步发展
C.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D.无敌国外交理念形成
2021-10-2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解读下列表格,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6032
1975304156
198037551059
198538553840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中国经济总体上还很落后
④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 下表为1971年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各大洲国家的表决情况。据此推断,丁是(       
大洲赞成(个)反对(个)弃权(个)赞成比例
241482.8%
184664.3%
2615161.9%
813530.8%

A.欧洲B.亚洲C.非洲D.美洲
2022-05-04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新增建交国数量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50年代12560
60年代11411
70年代12261513
A.“一边倒”政策推动了50年代与亚洲建交高潮B.八字方针政策调整促成了60年代中非建交高潮
C.中美关系改善直接影响了70年代中欧建交高潮D.全方位外交政策推动了70年代中国外交新高潮
8 . 回望20世纪,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下表为20世纪中国外交历程中的部分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
1900年代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10年代
1920年代1922年,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1930年代1933年,国联大会通过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
1940年代1943年,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
1950年代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60年代1964年,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
1970年代
1980年代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代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000年代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1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中国外交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022-03-13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事件
19711025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案
1974410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他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198911中国首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1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派遣15名民事警察。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派出民事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3522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通过第1483号决议,同意取消联合国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
2015724中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发布《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并协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
201592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
202110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

——摘编自《新中国重返联合国50年都做了哪些大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国民党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不敢出兵朝鲜
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摘编自刘明福《决策与信息——美国对华决策的六次误判》


根据材料,任选美国对华决策的一次误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有力,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