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以夷制夷”的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一直被封建统治者采用。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夷”不再是古代中国周边“四夷”,而是强大的西方列强,传统的“华夷体系”逐渐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中国传统外交也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近代条约体系起源于欧洲,从法理上讲,条约体系建立在主权国家、国家法的基础上,国家之间根据平等原则,以国际条约的方式进行交往。但实际上,条约体系以西方列强为核心,奉行的是强权政治和实力原则(即西方文明标准)。

——摘编自庞嘉咏《近代中国“以夷制夷”外交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达成了中国与苏联的结盟,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从欧洲到亚洲连成一片。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绝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外交战略作出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调整的原因。
2020-02-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3 . 在世界局势巨变和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20年11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2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视频会议,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会上发表《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这一讲话
A.创新了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模式B.助推了各成员国政治一体化进程
C.确立了建立亚太区域治理体系的目标D.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少数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特点是“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之后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结束,严格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结束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局势的缓和,实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中国国内政治氛围的“左”转和中苏关系的破裂,政策转向依靠美、苏之外的“中间地带”。虽然经历了变化,但大体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突破“一边倒”战略,只是在中苏同盟的基础上进行有限调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调整对外政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针对苏联的“一条线”外交战略。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经济共同繁荣。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并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成熟的一次。

——摘编自颜永琦《从结盟到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背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当时调整外交政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63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开始和逐步发展阶段。……越南和朝鲜这两个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中国最早和首要的受援国。万隆会议之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

材料二   19791994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还为34个最不发达国家执行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2018年王毅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轰动外援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3)请结合21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辛格于1971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展开磋商。在起草过程中,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方面所不能同意的。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美方重新提出台湾问题的立场,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周恩来对这一表述方式表示赞同。双方终于取得了谅解。

——摘编自陈天绶《初学集》

材料二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当前中国在全方位外交中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所有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根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体现出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一言概之,结伴不结盟,超越了冷战思维,摒弃了霸权主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苏格《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周恩来与基辛格展开磋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
2023-10-1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便给,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华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继续维护和观园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要努力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总方针。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的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外交中的敌友观念渐趋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弄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摘编自韦世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转变的原因。
8 . 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欧洲人找到了原棉的产地,后来的1497年,达·伽马来到印度,才引进了东方印度的棉花和纺织技术。从此欧洲进入了以棉花为主导的带血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三角贸易即从英国向非洲运送火器、工业品,从非洲酋长处换回奴隶运到北美,再运输棉锭等农产品回国。随着欧洲棉纺织业对原棉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洲种植园也开始种植棉花。

——摘自百度网《历史地理趣闻》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而且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但是随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了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西方国家一看到棉花,就想到黑奴;一想到黑奴,就想到强迫劳动。面对西方国家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抵制新疆棉花及制成品事件,中国棉花协会及时反映行业呼声,积极建言献策,携手国际棉业组织共同维护贸易秩序;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中国棉花协会及时号召行业加强原料调配,确保口罩、防护服等重要物质的生产供应,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202112月中国棉花协会声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建立的相关史实。
(2)与近代欧洲霸权主义的全球治理理念相比,材料三体现的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理念提出的原因。
2022-07-1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继得到苏联率先承认之后,各国外长代表各自政府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立即建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原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这些国家的外长包括:

10月3日保加利亚外长波普托莫夫、罗马尼亚外长安娜·波克
10月4日匈牙利外长卡莱·古拉、朝鲜外相朴宪永
10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代外长威廉:西罗基、波兰副外长斯达尼斯拉夫·菜西斯基
10月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暨兼外长却尔巴桑
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长窦丁格尔
11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兼外长恩维尔·霍查

——摘编自朱纪华《档案揭密外交风云》

材料二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正是对儒释道这三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19世纪以后,列强的疯狂侵略让中国人民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境遇,加深了无数仁人志士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对战争侵略的控诉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我国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就是要打破唯权至上唯利至上的思维牢笼,让世界各国认识到“除了权还有理,除了利还有义”。零和博弈这种水火不容,不可调和的竞争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因此,我国在国际上打造“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崭新格局。

——摘编自常浩《新时代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和相关外交活动对国家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国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推动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2022-06-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威海卫之战》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海军以护航、撤侨、救援、出访、参加联合演习等形式频频走向深蓝,走向世界。在海上战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海军的非战争应用也日益引人注目。……如此看来,崛起的中国海军不仅将是一支望而生畏的战斗力量,也应是世界一支肩负诸多非战争应用职能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其职能所系,也是国家责任和世界使命的要求。

——《中国海军的另一种崛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海军的作用。并据此分析现今中国的外交政策。
2021-09-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