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培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此,中国作出了哪些努力?(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10-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材料四   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
3 . 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传统价值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谁都不喜欢对方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好体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诚信正义、立己达人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胸怀和气度,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日

材料二  “中国梦外交”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战线上的体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线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国内实力增强、政治文化进步的成果,是引领当下和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智慧。它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格局,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伴舞向领舞跨进。

——刘德林《“中国梦外交”的格局与智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坚持传统价值”、“崇尚和谐”而提出的外交原则,并概述在该原则指导下,新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及其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梦外交”在十八大后“向领舞跨进”的具体表现。谈谈综合国力与外交间的关系。
2022-12-03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由材料一可知,当时清朝部分官员的对外态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对外态度的形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依据上述全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材料反映了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多次提到中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他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主张被两国领导人认同并写入了联合声明。

同年,毛泽东提出:“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周总理修改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时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1949—1969年15191510
1970-1979年122515135

——整理自外交部网站资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

材料三   习近平外交的亮点之一,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个合作倡议得到热烈响应,几年内有上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参与意愿,地理范围扩大到中东、非洲、中东欧和亚太等地区,纳入的多半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和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球六成和近三成。中国政府先后出资400亿元和10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丝路基金”,大力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中国在其初始股本1000亿美元中占有重要比重),以满足基础设施建造和相关投资信贷的需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从条件、表现、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2021-01-26更新 | 27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9年12月19日,“一带一路”巴黎论坛第三届会议正式举行,中国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回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国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有何新特点?并谈谈当前我国该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20-21高二下·江苏南通·开学考试
7 .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二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分析其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国家外交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以片面的《美日安保条约》和《日台条约》为基础,对新中国奉行孤立不承认、“两个中国”和“政经分离”政策,导致从1949年至1972年23年间,两国政府间并无正式外交关系。尽管如此,两国在民间交往、经贸合作和文化往来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2年11月9日,廖承志和高碕达之助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当年中日贸易颜就达到1.37亿美元。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尼克松访华,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契机。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1978年8月,中日两国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

——摘编自林代昭《中日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日本政局的不稳,中日关系逐渐出现重新调整的波动式局面。1995—1996年,中日关系甚至陷入最低谷,出现了“政冷经热”局面。虽然1997年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2001年以后,小泉纯一郎首相在五年间六次参拜请国神社,并提出所谓的“文化特殊论”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更冷、更长的第二次“政冷”低谷。此后,安倍、福田先后出任日本首相,中日关系逐渐“回暖”,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被称为“暖春之旅”的正式访问,与福田首相一道,为站在新历史起点的中日关系做了重新的定位和定向。

——摘编自冀伯详《论战后中日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后中日关系处于波动局面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启示。
2020-09-18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5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材料二   1990年,中国军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已逐渐超越国别和议题范畴,进入“全球治理新方案”和“国际关系新准则”层面。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也为国际社会整体进步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认识到这一理念能够指导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全球性议题和深层次问题。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原因。
(2)根据三则史料,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
2020-09-02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0 .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客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长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2013年9月

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

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0月

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国决定成立“亚投行”

2014年11月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启动

——整理自“百度百科”:“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材料三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日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墓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线的时语,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美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凯南对美苏关系的认识是基于什么原因。
(2)某些国际熨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结合材料二,从实质上谈谈你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观点的认识,结合所学举2例说明21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在外交领域为世界和平发展所作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