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
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四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五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抱怨说:“对中国来说,要不是人权或制裁……它从不参与起草联合国决议。……如有可能,他们会把制定决议的担子扔给别人,然后自己表示接受即可。他们从不在与己无关的重要问题上浪费任何时间。”

——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主编《中国参与世界》

材料六   中国积极加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希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表明人民解放军希望通过在世界各地参与维和行动而提高军队进行国际行动的经验,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系统的功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3)指出材料四“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4)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变化。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2021-06-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部分条约内容——节选

条约内容——节选
《南京条约》(1842年)(英商在中国)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善后章程》(1842年)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
《虎门条约》(1843年)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黄埔条约》(1844年)佛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院……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攫取的特权。

材料二   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3年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   比照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多变,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范围弥散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焦虑与困惑,习近平主席从“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把新时代锐意发展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理念表达,全面系统地展现为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智慧与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发展的中国方案,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感召力,照亮了指向未来的人类历史进步之路。

——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人类进步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为照亮“指向未来的人类历史进步之路”而做出的努力。
4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2019-11-01更新 | 1165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