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材料二   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看,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材料四“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有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这一总的外交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列举史实证明。

(2)材料二中尼克松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哪些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在其指导下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4 . 在世界局势巨变和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20年11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2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视频会议,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会上发表《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这一讲话
A.创新了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模式B.助推了各成员国政治一体化进程
C.确立了建立亚太区域治理体系的目标D.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少数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63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开始和逐步发展阶段。……越南和朝鲜这两个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中国最早和首要的受援国。万隆会议之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

材料二   19791994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还为34个最不发达国家执行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2018年王毅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轰动外援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3)请结合21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
6 .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
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 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2018·全国·一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以上材料摘自网易新闻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发展“一带一路”的背景及目的。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评“一带一路”的影响及认识。
2018-04-23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四)历史试卷

8 . 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注: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概述该原则提出与完善的过程?

材料二中俄关系成熟而稳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年前,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5年前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内涵。……中俄关系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是让西方人开眼的21世纪大国关系。

——摘自2016年6月28日人民网文章《普京“旋风式”访华观察:中俄联合声明18次提“支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关系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9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综合所学知识,“一带一路”给咱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2018-01-05更新 | 122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10 . 1991~1992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有19个亚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背景是
A.第三世界成为重要政治力量B.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影响扩大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