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二战临近结束,美国同苏联的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显露。战后,美国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目标,霍普金斯表述过这一目标:“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助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的权利。”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际形势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该形势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面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和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形势下,新中国做出了哪一决定?

材料二 “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传统价值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谁都不喜欢对方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好体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诚信正义、立已达人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胸怀和气度,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

——《人民日报》201412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坚持传统价值、“崇尚和谐”而提出的外交原则,并概述在该原则指导下,新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及其贡献。

材料三 “中国梦外交"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战线上的体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线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国内实力增强、政治文化进步的成果,是引领当下和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智慧。它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格局,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伴舞向领舞跨进。

——刘德林《“中国梦外交”的格局与智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外交”在十八大后“向领舞跨进"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综合国力与外交间的关系。
2021-12-0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三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

——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
20-21高二下·江苏南通·开学考试
4 .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二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分析其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国家外交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外交官的回忆录19554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419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预计的情况果然发生了。会议一开始,各国政府首脑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的野心。但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312月到1964年了月兴随周总理和陈教元帅访问亚非欧十四国。除此以外,总理还另外访问了坦噶尼喀(Tanganyika,它与Zanzibar于1964年统一后成为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和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迅速突破了外交上受孤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2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洗刷中国人心上的阴影。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用总理的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428日,我和向同第三次回国休假。5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湖南和英国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6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

材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2)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

材料三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材料四   



(3)材料三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外交有所作为的表现?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国外交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

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怖”,新中国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

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域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总统采取的“这些步骤“是什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用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外交目标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2020-08-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号文件,决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摘编自《中关关系史1949—1972》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当时由中国政府倡导并日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关关系打开新的一页是从共和党开始的,那是尼克松先生、基辛格先生执政的时候。”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推动“中美关系打开新的一页”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中国外交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   

材料三: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结构性”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020-04-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只要有国家,发生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有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

——王夫之《周易外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的思想观念?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四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恩来握手(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3)材料四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4)材料五中所说的“世界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五指出,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六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5)依据材料六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做出了哪些重大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做出这些重大调整的原因。
(6)综上,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0-0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2019-11-01更新 | 1165次组卷 | 16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