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主题口号。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据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等改编

材料二   甲午战败后,张伯苓决计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事业。其体育教育思想不仅注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他积极提倡全国体育运动竞赛,组织全市、全省以及全国田径和各项球类竞赛运动大会。张伯苓创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任中国第一任奥委会主席。

——摘编自庞少哲《张伯苓体育思想与近代学校的体育办学》

材料三   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程

1932刘长春代表中国只身赴美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未小组出线
1984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共取得15枚金牌
2008北京主办,多城市协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2022北京、张家口主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获9枚金牌,15枚奖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六艺”中的体育项目,并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苓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3)阅读材料回答: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反映了当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什么特点。
2022-05-12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

——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
3 . 中国近代的外交是屈辱的。但是,随着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外交也逐步走向自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抗战支援了苏联和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使他们有可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场先战胜希特勒。在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更是起了不容抹杀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在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的参加,是难以真正解决的。

                                                               ——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 现代史下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中国取得世界大国地位的原因,并概括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体现。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并分析其实行的国内背景。

材料三   1955424日,亚非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10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亚非会议是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里程碑。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亚非国家汇成一股新型的政治潮流,为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万隆会议中作出的外交贡献;概括万隆会议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
2020-08-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只要有国家,发生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有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

——王夫之《周易外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的思想观念?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四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恩来握手(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3)材料四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4)材料五中所说的“世界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五指出,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六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5)依据材料六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做出了哪些重大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做出这些重大调整的原因。
(6)综上,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0-02-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朱恒芬《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以后儒学能够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的原因。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界对于传统文化作为政治社会人生的最高指导的信心开始崩解,对西方文化也才开始有了热切的兴趣与信心。原有的学术与思想体系开始受到根本而全面的质疑,建立新体系的要求随之而起。

——吴展良《严复<天演论>作意与内涵新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知识界在甲午战后“对于传统文化信心开始崩解”的原因。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近代中国探索“建立新体系”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在中国道路的背后,是某种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新文化。这为处于危机中的世界,从和平与发展、多极与共赢、公平与效率、道德与理想、自由与义务、民主与决策等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参照系。

——法国《欧洲时报》2009年10月2日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道路背后的“新文化”是怎样的文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哪些外交建树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19-05-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河北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是由于对国际联盟的超越,联合国才避免了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的诸多尴尬。在此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难以数计的决议,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的决议。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应该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如今的世界贸易组织)等,是“联合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杨和平《第二次世莽大战与战后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对国际联盟继承和超越的表现。

材料二: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烊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之间为什么能维持“漫长的和平”?

材料三: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指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4)综上,谈谈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被后人誉为“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政治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8 .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4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面两图的异同。

材料二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提出的诉求并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3)分析材料三中外交政策提出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外交活动。

(4)综上,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018-06-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10 .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外交成果的原因。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关于中印问题,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得到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