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三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五 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造成清王朝在外交上不断丧权辱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2022-02-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它呈现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美国、日本、苏联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与会晤……史称雅尔塔体系。是大同盟内部相互妥协(或者说“合作”)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也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主要成就简表

时间外交成就
19911991年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APEC。2001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2001中、俄、哈、吉、塔五国,加上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时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015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格局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