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023·新疆·三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

探索阶段(1950~1978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向朝鲜无偿提供大量战争急需和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资援助,并在战后继续帮助朝鲜恢复经济、重建家园。1964~1970年,中国的受援国达31个,并先后同10个非洲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援建成套项目和提供技术援助成为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
在努力克服“文革”时期严重财政困难和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全力支持越南、柬埔寨、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同时全面铺开对其他亚非友好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受援国增至66个;1971~1978年,对外援助支出达到前20年支出总和的159%。
改革阶段(1979~2012年)中国不断推进对外援助机制改革,包括:淡化意识形态色彩,重新明确对外援助作为“南南合作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帮助的基本定位;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创新阶段(2013~至今)中国全面开启对外援助方式的结构性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例如,设立多种形式的援外专项资金和合资合作专项基金,贴息优惠贷款成为对外援助资金的创新形式。除传统的成套项目和物资项目援助外,技术援助和智力援助的比重明显提升。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4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023·广东深圳·二模
2 .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23-04-21更新 | 1288次组卷 | 10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选必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频考法精讲精练
3 . 2022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14日,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经斯基会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两国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准则。19794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次年4月,该条约期满后废止。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20017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第五条   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第六条   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第十八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材料三   202112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俄关系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展示出新的生机活力。双方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捍卫了各自国家尊严和两国共同利益。两国积极展现大国担当,阐述民主和人权的正确内涵,成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人民日报:促进中俄关系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关系的变化,概括俄方所持的基本态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俄续约的主要原因。
2022-05-26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3讲走向新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受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
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2022-05-25更新 | 892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八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小题狂练-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外体育援助的宗旨是“尽国际义务,为世界人民服务”,每年都要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援赠体育器材装备、提供援外教练。1983年,第六次全国对外援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有义务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但要量力而行,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这折射出新时期中国(   
A.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B.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
C.外交向务实的方向转变D.注重外交观念的创新
2022-05-07更新 | 711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八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2022·重庆·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制定“五年倍增计划”,逐步提升对外援助规模,并开始将外援动机与政治安全等问题挂钩。与以往外援主要服务于经济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大平内阁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利用对外经济援助来扩大日本在受援国的政治影响。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日本首相后,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日本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性援助”。通过对外援助,日本加深了与被援助国的交流,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多重收益。

——摘编自刘艳《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政策演变及战略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通过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并多与受援国直接沟通,其中援助多用于反帝反殖活动。1979年,邓小平表示:“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认为但具体办法要修改。”.19805月,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援外既要“促进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方针。互利共赢成为此时对外援助的核心原则,以改变过去对外援助多采取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我国还开始通过多边渠道提供对外援助,如1985年,我国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了270万美元的捐款,并为其融资提供便利。随着援助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国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援格局。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9年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
7 . [中苏关系]

材料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当时,苏联需要中国作为它在东方的主要屏障以及与美国打交道时的手中一张重要的牌,中国则需要苏联作为自己抵御西方的主要依托以及贷款、经援和军援的主要来源。但在1958年后,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之间,特别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出现了明显裂痕。1960年到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冷战时期。中共发表了九评,苏共则公布了国际共运总路线,双方互相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异常猛烈。1969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热战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1969年还在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接连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苏间人员往来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也只限于一点贸易和每周各开一个航班和一趋列车。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此时,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19903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表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苏联“8•19”事件后,中国外交部表示:苏联发生的变化是苏联内部的事务。中国政府的一贯点场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并相信,苏联人民能够克服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睦邻左好原则基础上的中苏关系不会受到影响,将继续得到发展。这些做法完全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之间的论战和对抗,尽管苏联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仍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友好交往,并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依据类似原则,中国也保持和发展了与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摘编自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原因。
2022-04-02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5 现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
“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2022-03-05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前,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说道:“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有极其众多的美国人把自己视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仁慈保护者、恩人和救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心灵、肉体和不朽的灵魂承担着责任,美国政府则承担着保护中国政治独立和行政完整的责任。”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中美“友谊”的观念和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   一个统一、民主、强大、对美国友好并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中国的前景使美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就在他们手中,美国的国家理想和使命的实现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作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作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政府和社会热心美中“友谊”的目的和美国对中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由“特殊关系”变成对立关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
2022-02-22更新 | 23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俄乌冲突透视国际局势的变幻-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10 . 新中国国家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思想和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见下表。

时期主要论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中国联合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共十二大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人类事务中的普遍现象;防范苏联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运用多种手段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中共十二大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海湾战争至今1999年江泽民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


结合所学,试选取表格所列任一时期或多个时期,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