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环保主义等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1969年组建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为载体,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把空气污染治理列为第一批试点研究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研究和推广活动;还积极举办空气污染治理专家会议或推动国际环保会议的召开。与会各国先后制定了本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及空气质量标准,并颁布国家空气污染控制法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无关政治”的形象,似乎为东西方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开场白”。19721976年,美苏两国相关专家多次互访,在环保领域签署了一系列草案和协议,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冷战缓和时代美苏合作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勇安(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概括北约功能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简析北约功能变化的影响。
2023-03-01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选择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记


﹣﹣摘编自马燕、鲁东海《以“历史的合力论”理解美苏冷战的起源》、陈从阳《经济因素在美苏建交和美中建交中的作用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演变的理解。
2023-01-2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率先禁止奴隶贸易,无论其动机如何,客观上是进步之举。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反思如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如果美国仍然使用奴隶,而英国保护国内的黑人,把矛头对准奴隶贸易,不仅使帝国的自豪感得以重新树立,而且反驳了美国标榜自己更自由的说法。“18世纪的商业资本主义,通过奴隶制和垄断的方式,增殖了欧洲的财富。但是,商业资本主义在增殖财富的过程中,却促进了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后者的形成反过来却毁了商业资本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从属于它的一切行业,摧毁了奴隶制度。”随着英国进入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殖民理念也相应变化。禁止奴隶贸易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度,它在美洲持续广泛存在着。

——摘编自倪正春等《自由的悖论:早期殖民国家的双重标准》

材料二 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在黑人民权事务上的对外宣传。美国新闻署用“至少15种语言”翻译了宣传小册子——《美国生活中的黑人》,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其中强调“在过去五十年中,美国黑人在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1950年6月,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执行秘书怀特发表演讲,主张每一个美国人不论种族或肤色都能享有民主的每一项特权,迫使美国在输出民主的同时,兑现给黑人的民主承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消除了法律上的种族歧视和隔离制度,缓解了美国在种族关系上的形象危机。但是,种族歧视问题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这远非美国的“宣传”所能解决。

——摘编自谢国荣《种族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外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禁止奴隶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在黑人民权事务上的对外宣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行《美国生活中的黑人》的政治目的。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并另补充一例史实证明这个主题。
2023-01-2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71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战面临的困境,并简述欧洲走出困境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尼克松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分析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美国和大多数同盟国与日本缔结了和约,即《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苏联不在缔约国之内。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但这一主权仅限于日本的四个大岛。和约除了允许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外,对日本没有任何军事或经济限制。美国还获得了对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和日本原太平洋托管地的托管权。实际上,这一和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所呈现的特点。
2022-08-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苏冷战的40多年时间里,美苏双方在局部问题上曾寻求过妥协与合作并达成某些协议,双方关系也曾出现过缓和,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美苏关系以对抗为主的特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主要由于苏联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变化,美苏在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大大减少,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也逐渐减弱,这一切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倪孝铨《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美国一步步更深地卷入东亚事务,最终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则不得不在东亚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从旷日持久的越战中脱身,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最终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等各个方面又开始积极介入东亚,确保并不断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

——摘编自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美苏关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威胁到某种社会制度和某国统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时,国际范围内的阶级矛盾便火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利益矛盾便下降到次要地位。反之,当国际范围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时,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便尖锐起来,甚至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以至兵戎相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也正是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运动,以及这两种矛盾地位变化的结果。

——摘编自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史实,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一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

——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2-07-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   1985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美国政府对共产党国家的遏制战略几乎在美国外交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美国重要的外交举动很少不与“反共有关。美国在全球对苏“冷战”时卷入了几次地区性的,“热战”,就是想通过直接的武力对抗来阻止共产党“势力范围”的扩大,50年代初美国出兵朝鲜,介入朝鲜半岛内战。美国的意图很明显,一是帮助其傀儡李承晚 “统一”朝鲜,二是通过这次战争,遏制住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扩张”,增强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美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兵折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美国决策者脑海中固存的,“反共”意识使他们从来没有从这次战争中吸取教训,到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开始插手印度支那事务。艾森豪威尔的理论是,在一排多米诺骨牌中,如果第一块倒下了,其他的骨牌也会很快跟着连续倒下,直至最后一块。这种“多米诺骨牌理论”对随后美国扩大对印度支那的干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使美国陷入了侵越战争的泥沼之中。美国试图通过武力达到遏制共产党国家的目的很少奏效,相反往往使美国外交陷入困境。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战后遏制共产主义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反共”政策的影响。
2022-05-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