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美苏“冷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发达国家进行的地区性和全球性谈判。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组织和发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揭开了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结盟运动适时把工作的重点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它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纲领和行动原则,从贸易、援助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入到国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促使南北对话进入新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不结盟运动调整了南北对话的策略,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加强集体自力更生上,以增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能力。

——摘编自高志平《浅论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南北对话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冷战时期的南北对话。
2023-05-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十一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明白他们必须支持西欧,避免西欧国家被夺取政权。于是,美国决定借给西欧一笔钱,提供经济上的协助,用以支持欧洲重建……然后,在西方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军事联盟……而苏联人在1955年也创建了一个军事联盟……这两大阵营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德国的情况非常严峻。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

——伊恩·克夫顿、杰里米·布莱克:《简明大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开始,一系列的发展日渐削弱了欧洲在全球的霸权。这种改变的催化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大萧条进一步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在经济上疲惫不堪,独立运动中的很多知识和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恩克鲁玛和胡志明)都在欧洲和美国接受过教育,接受过自由、自决和民族主权的观念。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里的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诞生了90多个新的国家。

——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支援了亚非拉民族的解放斗争,同时也有力地牵制了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二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从而为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在冷战中军事方面的对抗,指出“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
3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18771917年部分工业产量统计

工业产品18771887189719071917
原钢产量(千吨)579339372722373745784
原油产量(千吨)1780377180632214644709
汽车产量(千辆)441874
发电(10亿瓦小时)1412143429

——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年)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资源牛富,得天独厚。煤、铁、天然气、钾矿和磷矿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面积广,水力资源充沛,西部有广大肥沃的土地可以开垦。……美国地处西半球.邻国多为弱国,不仅不受入侵的威胁,而且可以支配其它关洲国家,也不需卷入欧洲国家的纷争。国力弱小时,东西两大洋像护城河一样保护着美国的国家安全,国力壮大后,两洋又变成对外扩张的捷径。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自建国起便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将美国孤立于国际纷争之外,避免涉足欧洲政治军事冲突。但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孤立主义"原则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和思想,"门罗主义"以"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拒绝欧洲列强插手美洲事务,将美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期间,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战后"威尔逊主义"试图将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重建纳入美国设计的轨道,美国在孤立主义掩饰下充当世界霸主的野心逐渐暴露。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外交演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战后"杜鲁门主义"提出,美国谋求世界霸权。从它们的发展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走向全球霸主的过程。

——摘编自岳西宽《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崛起的原因。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进行评述。
2022-04-28更新 | 38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1948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
2022-04-26更新 | 415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如皋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华约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华约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随苏联的国家利益的调整而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成立的华约活动在于健全组织机构,增强凝聚力。七十年代苏联自觉力量已强,极力统一缔约国的军事建设,加强军事控制,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保持对北约的军事优势。八十年代后,苏联主动宣布华约缔约国单方面裁减军备,华约外长发表声明:无条件尊重缔约国现有的边界不可侵犯。华约组织成立初期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苏联利用华约组织控制东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遭到了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威胁。加之苏联任意践踏缔约国的主权,东欧国家也日益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1991年华约缔约国签署《华约停止生效议定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改编自乔志忠《华沙条约组织——早逝的同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华约组织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的主要活动,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约解散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7年,美国成立中央情报局,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说:“我不管中情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所需要的是它们24小时留心苏联的攻击。”1952年,美国成功试验了第一个氢弹。19538月,苏联也实验成功氢弹。这促使美国政府迫切渴望得到关于苏联原子能计划的科学家的情报以及在东德开采铀资源的铋(Wismuth)公司的情况,还有苏联的核政策。于是中情局总部决定秘密修建“柏林隧道”。英国也参与策划了该计划。从19548月“柏林隧道”开凿到19564月隧道被苏联发现,“隧道”给美国和英国提供了关于苏联的大量情报。这也使美国松了口气,苏联没有对西柏林突然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的企图。“隧道”被发现后,这些情报仍然被分析,用来作为参考。“柏林隧道”事件激发了苏联采取进一步措施,关闭东西柏林通道,使西方在柏林进行间谍活动变得更加艰难,可以保障东德共产主义政权的安全。

——摘编自高文知《“柏林隧道”的修建与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情报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修建“柏林隧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林隧道”事件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冷战是指二成后的美国及其盟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的经济遏制政策。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对苏联集团各国实行贸易管制,1950年西方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欧洲各国接受了美国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达131.5亿美元。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援助不发达国家法案,通过资金技术援助,使这些国家在衣食住等条件方面得到适当改善,以防止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扩张。1969年尼克松政府灵活处理经济冷战政策,通过《出口管理法》放松对苏联的出口管制,希望通过发展美苏贸易诱使苏联在越南成争、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方面让步。1979年里根政府强化对苏联的经济冷战政策,对苏联施行经济制裁和禁运,同时鼓励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生产和出口,打压石油价格,削弱苏联赚取外汇的能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危机。

——摘编自左凤荣《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冷战及教训》

材料二   1950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决定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进入1970年代后,作为“缓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克松决定放松对中国的贸易禁运。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联合发表《上海公报》,指出:“双方将贸易关系看作是另一个可带来互利的领域”。中美之间贸易迅速上升,贸易额从1971年为零到1974年达8亿美元。在美国对华贸易中,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出口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向中国出售10架波音707飞机。从1974-1977年,中国先后同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国的厂商签订了价值37.4亿美元197项设备引进合同。中国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兴建27个大型工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编自戴超武《美国“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苏经济冷战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70年代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1-05-16更新 | 344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