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3月,杜鲁门政府着眼于扩大和强化对苏联集团各国的出口管制,禁止和限制战略物资、紧缺商品直接或间接地输入苏联集团各国。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将中国作为经济遏制战略的重心。197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将“技术及对该种技术转移有重大作用的物资”的管制作为“特殊重点”;还提出要“与美国缔结防务条约的非巴统(编者注:巴统即对共产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成员国国家合作,加强对技术转让的管制”。在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年末)以后,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先后宣布对苏实行粮食禁运和天然气管道设备技术禁运,并对苏联实行“无例外政策”,即美国将不再考虑或向巴统组织提出输出巴统管制清单物品,此种“无例外政策”只适用于苏联,不包括其他共产党国家。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材料二   20198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华为的临时采购许可证延长90天,并决定将会把46家华为附属公司加入“实体名单”。针对这一表态,华为公司发布媒体声明称:“华为反对美国商务部将另外46家华为实体列入‘实体名单’。美国这种做法违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原则,不会使任何一方从中受益,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美国也不会通过打压华为获得技术领先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经济遏制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政策的差异。
2021-07-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美国具有的这种绝对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在战争中以经受严峻考验而令盟国刮目相看的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亦十分强大……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消失,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之时……美苏关系逐渐从盟友转变成对手。

———摘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

材料二     环顾全球,再不是二战后初期两极世界的原貌。西欧各国经济于 1950年恢复到二战前水平后,继续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日本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军费开支对日本经济的刺激,加上国内其他因素,而造就了“日本奇迹”。西欧和日本与美国展开了日益剧烈的贸易战和经济战,政治方面的独立性日益增强。新中国 19531978年的 26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61%,其间于 1964年爆炸了原子弹,后来在 1970年又使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从而使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至于当时已获独立的第三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从盟友转变成对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力量,分析其崛起对两极格局产生的影响。
3 .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大变局密切相关;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改变,往往是新的世界大变局到来的前兆或先导。今日世界大变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在1648年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均势的局面。法国战败后在1814--1815年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这是一个由少数大国决定世界命运的强权政治的体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国际体系。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它虽然维持了战后基本稳定的世界格局,但却充斥着大国称霸、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了两极袼局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目标及全球战略在世界受阻,其霸权地位难以为继,所谓“后冷战时代”悄然而去。与此同时,世界权力始终由少数大国主导、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格局,正为今天走向多极的时代所摒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于沛《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世界大变局》(载于《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二战后世界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及主要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

——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材料二   记者提问:针对目前的中美关系形势,很多媒体分析认为两国难跨意识形态鸿沟,中美的新冷战正在成形。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对中国来讲,我们一向认为中美双方不应该去寻求改造对方,而是应该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和平共处之道。因为我们坚持认为,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都是基于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而且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不仅使14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和落后,也让中华民族再次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071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答记者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列举美国发起冷战的表现及苏联的反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媒体认为中美“新冷战”正在成形的依据及中国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原则)曾广受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大国的特权,是使强权政治合法化,否决权是置于联合国的法律之上,建立一种对联合国一切其他成员国的法律霸权……但它确定为联合国安全机制提供了活力,从而在运行程序和组织结构上防止再度出现国联那种软弱无力的局面。

——摘自徐弃郁、唐永胜《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帷幕的徐徐拉开,美苏对抗成为战后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自1947年起,美国一直以军事实力作为遏制苏联的首要手段,对苏联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过去的强硬遏制战略已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上台的尼克松便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核心的“尼克松主义”。

——摘自吕佳霞《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


(1)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原则”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联成立的宗旨并分析它在制止侵略方面“软弱无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自1947年起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遏制苏联的表现,概括60年代以来冲击美苏霸权地位的多极力量。
2021-06-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主要管制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禁运范围扩大到与战略物资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1949联合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委员会”(简称“巴统”).标志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整体行动正式开始。
1957适当放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战略物资管制。同时.进一步划清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直接军事意义的物资及先进技术。
1972美苏在改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协定。增设机构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
1976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布西报告”,标志着经济遇制重点正式转向高新技术。
1979国会出台《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增加国会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权力,标志着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1980对苏联经济遏制与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力度进一步加码。
80年代中期成立国防科技安全管理局,专门审查并制止有助提高苏联军事能力出口。

——摘编自朱启超朱博顺《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对华禁运,禁止中国获得美国的任何技术。到尼克松时期,随着中美交往的大门开启,两国的科技联系多了起来。1981年,美国宣布对华出口产品管制的技术标准逐渐放松。1983年,中国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国家而与美国的许多盟友同组,如西欧、日本,但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有些人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美国政府对华的科技竞争更多的是强调自强型战略。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扩大对华出口,美国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因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再投入和研发,因而维持领先的优势。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一系列的政策,在出口管制、外国投资管制、人员交往等方面不断设置新的障碍,对华科技政策全面转向了遏制型战略。

——摘编自唐新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趋势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对中国科技遏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略的历史启示。
2021-06-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未能有效地调节国际冲突,且该秩序本身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鉴于旧的国际秩序的种种弊端,盟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改进——二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国际秩序,待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秩序。这个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也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  有学生将部分战后大事件整理成时间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盟国为建立新秩序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变动角度对时间轴上事件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依据。
2021-06-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材料   与罗斯福严惩德国,削弱德国的“1067号指示”不同,1947年7月,杜鲁门政府下达了“1779号指示”,指示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置于坚实的经济福利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随后,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美国认为利用西德的工业潜力重建欧洲不仅是绝对必要的,从德国获得一个可靠的盟友也极为重要。马歇尔计划对西德来说,同时意味着把德国西部从德国整体中割裂出来这一重要政治步骤在经济方面的前奏,它标志着统一德国计划失败。此后美国主要致力于巩固其在德国西部的阵地。

----摘编自朱桂莲《试析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罗斯福政府相比,概括指出杜鲁门政府对德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政府对德国态度的变化的影响。
2021-06-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迎头相撞,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让步,在欧洲、亚洲、中东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对峙。它们之间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但双方又始终将斗争克制在不引起直接的武力冲突和战争的限度内,于是“冷战”不可避免了。

——摘引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年)(第三版)》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让步”而采取的“冷战”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提出了美国的援助计划。马歇尔要求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首先制订一份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美国则借此计划决定可能提供的援助。英、法等国对马歇尔计划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并邀请苏联参加。6月底7月初,其、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则坚持制定一份统一的欧洲经济计划。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苏联返出会议。斯大林还训斥了热哀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提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国家也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间,苏联先后与保、提、与、波、罗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该协定力逸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的形式。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提材料增出围绕马歇尔计划欧洲国家产生的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矛盾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对峙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9-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