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联合的欧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战略呈现出“不变”与“变”的交织,下表列举了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四个阶段。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的外交战略
阶段目标表现
美苏争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新兴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条线(从美国到日本等国),一大片(线外国家)”
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等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美关系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不变”与“变”,并说明“变”的主要依据。

2 . 近现代德国的两度统一和三次崛起道路各不相同,也留给世人诸多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示德国统一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2)说明材料二德国版图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后果。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1920~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

材料三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丁建弘《德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项“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联系联邦德国作出“战略选择”的背景归纳其崛起之新特点。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德国的两度统一和三次崛起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2017-08-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调查(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后,自治领加拿大首先提出脱离英国,实行民族独立,南非联邦也积极响应。《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据军事优势,千方百计排挤英国,英国在国家中的领导权被迫交给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处理德国问题的控制权由美国掌握,这反映了英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力量日趋下降,也反映了英国地位的全面衰落。随着英国地位的全面衰落,其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英国的对外政策特点是拼命地夺取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夺取世界霸权,结果导致英德矛盾激化,一战爆发。一战中,虽然德国战败了,但英国也遭到严重削弱。战后日益衰落的英国面临着美、法、日的挑战。英国在外交上非常奸诈,没有固定永远的朋友,也没有固定永远的敌人,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推行均势外交。这个特点给英国的远东政策和欧洲政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摘编自张开荣《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地位衰落的原因并举例说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国推行均势外交的具体体现

材料二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自《丘吉尔演说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三环外交”方针产生的背景并归纳其思想核心。

材料三 ……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上蓬勃发展,政治上权威和影响也随之增强。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特殊关系”不再那么特殊,美国与西欧的接触更加频繁。……美国对欧洲政策进行了有限的调整,美国强调自身的领导地位,并提出“大西洋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治和外交利益向欧洲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经济统计》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出口贸易增长率(1951—1961年)
欧洲共同体六国英国英国对欧洲共同体英国对英联邦
4%2.3%9.2%→15.4%50%→32%

——摘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转变及启示》


(3)与二战后初期相比,材料三中英国外交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经过10年多的艰苦谈判,在第三次申请加入后,1973年英国终于成为欧共体的成员。……然而加入后,英国国有的产业和社会结构引起的失业上升,制造业落后,国际性的通胀和经济衰退,又促使英国把欧共体当作替罪羊。

——摘自《论战后欧洲一体化中的英国外交》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东西方的“缓和”“多极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材料二   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摘编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思当政时期英美关系调整的原因,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
(2)材料二强调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这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外交战略变化的主要依据。
2022-05-1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法国企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但国民经济必须依赖美国,可是美国为了同苏联对抗加紧扶植德国,美国又以经济援助为筹码对法国诱压兼施,法国只能放弃对德国的强硬态度。戴高乐作为战后法国卓越的领导人,认为法德关系是法国欧洲政策的基础与核心,不管对德国感情如何,法德和解是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现实。戴高乐重新执政时决定进一步发展法德和解与合作,他从摆脱美国控制与确立法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法德合作,首先,建立法德联盟;其次,发展由六国组成的欧共体并将其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欧洲;从而最终实现他所设想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摘编自赵箭《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德法两国在和解的过程中,作为受害方的法国,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民众,都表现出了摒弃前嫌的胸襟,接受德国的主动认错和示好,从而化解了历史恩怨,达成和解。而从法国的原谅开始,其他国家也渐渐愿意接受和谅解德国,从而为德法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德法由和解走向合作,找到利益契合点,探索冷战格局下欧洲国家的出路,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使双方渐渐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并且也为欧洲其他国家做了表率,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参与进“合作大潮”之中,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王梦圆、刘思家等《德法和解对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法德和解”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和解”的历史影响。
2022-05-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一直在世界中处于主导中心的地位被美苏两国取代。在新的格局下,西欧国家要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必须联合成一个整体。同时,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大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连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早在19443月,戴高乐就提议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西方集团”。19503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也发出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倡议。战后初期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援助,这就促使欧洲国家进一步增强联合的意识。19505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个带有历史意义的声明,这就是著名的舒曼计划,建议组建“欧洲煤钢联营”。19514月,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该联营组织塑造出未来欧洲共同体的雏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欧洲联合带来的影响。
2022-05-0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三)
7 . 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声言美国要捍卫那些受到“各种力图强加给它们极权政体的侵略行动”威胁的自由民族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决。……它强调的是西方的国际主义目标,而非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它需要赢得公众和国会对新的遏制政策的支持,实施这种新政策需要接受孤立主义以及国会议院批准和平时期的对外结盟。随后马歇尔援助计划启动,(发生在德国)而后来被认定为冷战第一场战斗也旋即开始,这场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显然让美国在欧洲有了一个立足点,可据此展开争夺。

——摘编自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罗伯茨《全球史》

材料二   杜鲁门宣称,执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明智而有效的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事业”。马歇尔计划解决了战后美国生产过剩与市场缩小的矛盾,使美国暂时保持了战后经济繁荣的景象,美国复兴西欧是为了控制西欧,而西欧的复兴又削弱了这种控制,这是马歇尔计划所没有料到的后果。

——摘引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美国在“和平时期的对外结盟”得以实现的组织名称及其实质,概述二战后“冷战第一场战斗”的表现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施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外交的角度简述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的复兴又削弱了(美国)这种控制”的表现。
2021-05-05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观念”起源于神话中的“欧罗巴”少女及普世帝国统治下的基督教世界。近代“欧洲观念”的形成,是基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之后而造成战乱纷争的历史现实基础之上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莫的《基督教理》和莫尔爵士的《乌托邦》,这三部作品标志着以“统一”为特征的近代“欧洲观念”的最早形成。法国的圣·皮埃尔神父,他提出建立“欧洲邦联”的方案,这被认为是欧洲邦联主义的精神鼻祖;卢梭、康德等主张通过缔结契约组成欧洲政治共同体,以谋求欧洲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现代“欧洲观念”则更多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层面,以欧共体之父让·莫内的理论为代表,主张形成一个欧洲实体,欧洲先从经济联合的角度入手,逐渐扩大到政治等领域,最终形成一个欧洲合众国,建立“超国家共同体”来解决欧洲和平问题。

——摘编自贾红霞《近代“欧洲观念”的形成与演进》

材料二   传统中国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1902年,当梁启超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的时候,在其文章中首创“中华民族”一词。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是“以国家对国家”,“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与此同时,孙中山、杨度、章太炎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对此,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是“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即“大民族主义”。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即“五族共和”理论。日本侵华后,日本人假借“民族自决”的名义,侵占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以及还想造出伪“大元国”、伪“回回国”等阴谋。19392月,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掀起“中国民族”性质的大讨论,顾颉刚主张必须舍弃“中国本部”、“五大民族”、“汉人”、“汉奸”的提法,慎用民族一词。他指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有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至20世纪80年代,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摘编自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观念”的演进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颉刚中华民族观进行评析
2021-05-01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两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谈论“大规模报复”已经失去意义,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主张要更多地承认国家利益,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戴高乐试图改组北约,为此建议在北约内部成立美英法组成的理事会,三国对北约事务拥有同等的决策权,但没有成功。法国先后收回对地中海舰队和空军的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法国又着手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不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国际会议,将原子弹的研制置于国家“绝对优先地位”,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等

(1)概括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国对北约的诉求,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法国上述举措对冷战格局的影响。
2021-06-09更新 | 3843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广东历史高考变式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