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与动荡并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1031日通过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里,我想从500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国际关系演变的纵向脉络,以及世界与中国关系的互动与变化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填写完成下表中“世界大变局”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重大影响
1500—1900A组:①原本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国实力均衡为代表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B组:三十年战争及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及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原则,以及与此相伴相生的以欧洲大国任意安排欧洲其他小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形成的西方大国的“势力均衡”原则和“欧洲协调”机制,以及进一步强化的欧洲资本主义大国任意安排、征服、占领和殖民世界上其他弱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
20世纪C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D组:③
21世纪E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多强”的力量正在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均衡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观日益受到以平等成员身份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的推动,积极寻求“国际化”,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提供了国内政治前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震荡,被中国当局和精英视为一次参与国际社会的良机。1917年正式参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将战争视为中国结束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成为国际社会正式成员,以相对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绝佳机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世界诸大国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此后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个更为重要的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发展。

   ——根据伍斌《徐国琦教授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述评》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战争

参战国家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个

400万平方公里

15亿

飞机、坦克、潜艇等

3000多万

34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1

2200万平方公里

17亿

原子弹等

9000多万

40000亿美元

材料二   

材料三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后半期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20世纪前半期与后半期的世界形势的主流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2021-12-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成大国,而现成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材料三  冷战后美国的东亚战略变化是针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其实质仍在强化和维持美国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影响力。美国意识到中国在地区中的影响扩大已经出现可能挑战其霸权的趋势,其战略要旨在牵制中国发展和维护美国利益。

——张晟泽《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与中国应对》


1)据材料一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与亨廷顿的不同观点,并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意图。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现代中美关系为例,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2021-01-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战后的世界

战后世界,风云变幻。合作共处下暗流涌动,百舸争流中联动整合。某同学从国际政治与经济的视角梳理了这段历史,并对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下表)


战后世界的演变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初建与特征①重组与变化大国关系的重组与两极格局结构性变化;第三世界的兴起解体与趋势②

国际经济关系变化
美国雄霸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霸主地位动摇③现状与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加强科技推动经济转型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
(1)完成空格中的相关内容。
(2)归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概括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2019-11-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县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表现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类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的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和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哪些变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该如何应对?
2014-10-2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7 . 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格局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材料三   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冷战后的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很多权力中心”是指哪些力量?反映了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怎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2021-08-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3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8 .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2)据材料二,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2017-10-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二战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问题:
(1)上述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冷战”中爆发了哪两次热战?各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 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很多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2)材料二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中国在外交上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三 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回顾

1990年9月朝鲜北南方举行第一次总理会议,这是南北双方举行的最高级别会谈。

2009年8月金正日会见韩国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两国联合签署多项交流协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折射出当今世界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2021-01-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10 . 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