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瓦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冷战”持续了40多年,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美苏在国家大战略方面相互对立,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与此同时,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作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在许多主要问题上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与对抗。于是,冷战就在美苏之间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之中爆发了。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是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党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又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等

材料三   冷战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各个大国要对付生产发展速度的变化、技术创新、国际形势的变迁,这些发展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所能控制的。用俾斯麦的名言来解释,那就是需要在“时间的河流”上旅行。行程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盛顿、莫斯科、东京、北京和欧洲各个政府的智慧。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在实施雅尔塔体系过程中产生重大分歧与对抗的一个典型事例。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列举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一——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

——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40多年里,世界基本处于两极格局控制之下,期间虽不乏打破这一格局的尝试,但总体来说,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这一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战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舞台的滞后性以及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画地为牢的局面,国际间正常交往受到极大阻碍,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限制。第三世界的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建立在不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旧的战后国际秩序,因而世界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这一现实中,推动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在曲折中发展。

——摘编自纪胜利《试论二战后国际秩序发展的多变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12-09更新 | 185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材料二   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托马斯·巴尼特在《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个任期期间,我在五角大楼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发现了这样一则个人广告。

招聘敌人启事:成熟的北美超级大国寻求有敌意的合作者以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世界冲突和一般性对抗。候选者必须有足够威胁,以说服国会满足军事需要。具备核战能力者优先;但如果拥有重要生化武器资源,非核候选人也可考虑。请将求职信并舰艇和空军中队照片寄至:

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刘福明《中国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08-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开始,“极”就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提出: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今天的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然而,对于整个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识是“两极”格局,而非“多极”格局,实际上是基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来划分国际政治格局。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并且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政治事务的处理权,因此“两极”格局得到普遍认同。苏联的解体,使大国控制世界的总体能力有所下降,松散的世界导致冷战结束以后的地区冲突、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急剧上升。

——摘编自王洪涛《国际格局中的极化问题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并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019-03-0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二战后期,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规模战争的重大因素,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东亚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材料二:1979年开始,中国国家战略发生转变,它们都同冷战有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坚决贯彻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确保了这个地区的基本安全与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的繁荣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使中国融入地区经济的同时,也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个地区推广的可能,使它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从大历史时段看,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过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塑造外部环境方面的强大能力,其核心要素则是合理地判断历史潮流。

——摘编自牛军《剑桥冷战史》评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个军事同盟体系”的名称并简释“冷战”这一概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说明“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观点。
7 .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2019-04-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斯扩张主义情节,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式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在21 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9 . 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德国的“分裂”依然存在。东德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社会结构更是差异悬绝,两德的融合举步维艰。1991年,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在原西德各州对纳税人统一征收税率为5.5%的团结税,用途是东德地区基础建设,及东德企业改制和福利制度改革,使之达到原西德标准。尽管这些税款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原东西德间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彼此间的感情。语言都是一样的语言,但思维方式、情感寄托、社会差异,林林总总的隔膜,仿佛一堵无形的柏林墙,横亘在前“两个德国”之间。有形的“柏林墙”倒了,但无形的“柏林墙”仍在矗立。
——摘编自陶短房《有形的柏林墙与无形的柏林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德国存在这种局面的认识。
要求: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逻辑严谨,多角度回答,条理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