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10-12世纪前后,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城市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两者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北宋末年,杭州只是大运河的一个终点,但在南宋(临安成了它的都城)它成了运河南端的起点。通过这条水路,周边广阔的内地农产品和其他商品被运到了杭州。各地的造船工场给运河提供了船只,使运河成为高效的船运系统……(由于宋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商业)市场逐渐扩展到了整个京城,商贸的繁荣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杭州城的作坊、市场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马可·波罗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具有市民特权那种意义的西欧城市,确实是西方以外任何地方所未有的。在中世纪的西欧,市民意味着有--定的政治权利,而城市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并享有不同程度的行政自治。西欧中世纪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不是城墙,也不是钟楼,而是相对于庄园农奴制而言的自由劳动的特权。虽然中世纪城市仍然属于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对于建立在庄园经济基础上的贵族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一种离心力量。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一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杭州城的地位。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杭州城在当时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解释西欧城市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种“离心力量"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试以重大历史事件指出《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依据。以1840年一1919年间的大事件为例说明中华民族如何试图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
2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置牧者惟指山谷,不限多少。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居人之业,实生浮惰之端。远近皆然,因循亦久,不有厘革,为弊虑深。”

——摘自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材料二   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内,土地革命有很大发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次年春,兴国等县全面展开分田运动。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以来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坚决地领导贫苦农民向着封建土地制度猛烈开火这个事实,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共同富裕,体现党对历史规律、路径方法的发展眼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必须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质变的进程;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必须从历史教训中寻找启示。从“解决温饱”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再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选编自广州日报2021年9月1日社论《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观》


(1)阅读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引发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民众的强烈反应,请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当时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总方针的会议名称,并简述“土地革命”给根据地的贫雇农所带来的变化。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因时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准策略。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为“解决温饱”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形势改变和农业理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②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概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为实现“共同富裕”所采取的对策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