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统治者不断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对外关系上,唐政府实行友好开放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鼓励对外交往。唐政府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不少地方设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中外贸易广泛展开,唐都长安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周边邻国纷纷遣使建交和进行正常的商业贸易。当时与唐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有七十多个。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唐政府命令保护,绝不盲目排斥。

由于唐朝前期推行了对外友好的而不是封闭的政策,使当时出现了“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盛况。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许敏《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扶绥万邦,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世纪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建立封贡体系的原因,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殖民主义与明清建立封贡体系在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后果
2021-04-07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明朝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它们首先开始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着,而且,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它们这样做。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此外,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材料二 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由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乌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带来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各种金融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钱庄不仅家数众多,而且有一套信用手段,能够在流通领域里起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钱庄生意或买卖豆、麦、花、布。票号在资本上是商业资本的转化,商品的贩运与买卖,也需要资金的划拨与调剂。票号经营的汇兑业务,开始时是以商业个人为对象,政府机关的汇款则是后来的事。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票号放款的利率也不高。

——摘编自洪霞管《略论山西票号上海钱庄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10年6月,国际橡胶股票行情暴跌,在泸橡胶公司、外国银行也深受影响。……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惯例要上海方面从源丰润等庄号提取190万两“泸关库款”,用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庚子赔款”。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请求暂不从源丰润等钱庄中提款,改由大清银行垫付“庚子赔款”。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处理。度支部侍郎与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苏巡抚参奏蔡乃煌。蔡乃煌被革职后一度申辩,但遭军机处斥责,羞愤之下,一举从源丰润等钱庄提回款项200多万两以交还政府,源丰润当即倒闭,受此影响1910年上海倒闭歇业的钱庄达到48家,亏欠款总额1933万两。

——摘编 自闵杰《清末的"橡皮风潮"∶政府昏庸指令引发全国大恐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特点,并指出钱庄和票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钱庄倒闭歇业出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变革与创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穆宗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0-12-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下诏说:“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代士大夫对此解释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宋太祖曾对石守信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宋代农业全面发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粮食产量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一部分农民成为以当地农业产品为主要原料、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土地兼并加重了官僚地主对佃户的剥削,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1709年为界,圈地运动分为“私人圈地运动”和“议会圈地运动”两个阶段。“私人圈地运动”期间,封建君主先后颁布诸多法令,对圈地运动进行遏制。1709年以后,开始“议会圈地运动”。除了继续扩大牧场外,更多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而且,以议会立法方式进行。在“议会圈地运动”期间,特别是1709-1793年,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自耕农人数减少的速度大大加快,自耕农所拥有的土地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由过去的25%—33%急遽减少至15%。这一时期农牧业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推动力,农牧业同手工业之间的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手工业的框架,建立起近代的机器大工业。

——据王觉非:《近代英国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兼并和英国圈地运动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2020-12-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远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涡阳一中、淮南一中五校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