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明代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
清乾隆时期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
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
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022-10-22更新 | 51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料载,明代浙江海盐县的沈荡镇,“列廛(街市商铺)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中丝绸业兴起,至乾隆间,已是“万家烟火”的纱绸中心;炉头镇原为炉头村,在乾隆年间成为“以冶铁为业”“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D.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记载内容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楮传》
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4 . 下表是《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农学文献的主要内容。由此推知,当时(     
A.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逐渐形成
C.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立国之本D.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普遍应用
5 .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租佃关系的发展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C.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D.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2022-10-11更新 | 17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新学道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3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王逸,东汉宜城(今属湖北襄阳)人,在为《楚辞》作注时将“稻”摆在“五谷”中的第一位;郑玄,东汉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在为《周礼·职方氏》作注时,将“稻”放在末位。可见,两位学者(     
A.都肯定先秦经济成就B.存在农业观念的冲突
C.都关注粮食生产状况D.均注重结合生活经验
8 .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典妇功”,掌管“典丝”“典臬(掌管麻草及制作麻布的材料)”“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且明文规定编制,如“缝人”部门中相当于工头的“奄”为2名,“女御”8名,有技术的“女工”80名,干粗活的“奚”30名。这一记载反映了周代(     
A.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B.纺织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大
C.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D.手工业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     
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
10 . 北宋嘉祐至熙宁年间,皮州(南宋时更名为“赣州”)两任地方官不仅在赣州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城,还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福寿沟)、古城墙、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A.城市化水平较高B.洪涝灾害的频发
C.南方城市的发展D.地方割据势力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