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以特殊商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内部泾渭分明的坊市界线被突破。商业活动范围由市伸展至坊,坊内店铺不断增加,营业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出现并迅速扩张。城市内部坊市店铺林立,发展为商业中心。

——摘编自冯兵《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新的租佃形式——永佃制,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且地租率相对稳定。据此可推知,明清永佃制(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B.极大政善了农民的生活
C.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D.消除了佃农的人身依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产生、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我国城市出现较早,在野蛮时期向文明过渡时,就产生了城市萌芽,进入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度产生了,真正的城市也随之产生。奉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城市的数量突增,或作为军事要地存在,或作为经济政治中心存在。唐朝以前,我国城市是传统的、前后延续的;但唐朝中后期开始,城市开启了漫长的变革之路,这种变化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朝,为我国城市的规模与特征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衍生发展的城市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小型城市。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特征的探索,能够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提供有敢的参考与借鉴。

——摘编自高志春《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及经济特征——以唐宋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9-2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9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西汉时贾谊也描述说:“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上述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和血缘观念的淡化B.政府增加了赋税和兵源
C.井田制瓦解,私田确立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明清江苏、浙江等地获得土地永租权的农民将土地转租的情形十分普遍,这种情况有利于(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022-09-28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普高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测评(一)历史试题
6 . 考古学家在北京宣武门以西到和平门一带发现了151座汉代水井。东汉时,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县(今北京顺义),利用沾水(今白河)和鲍丘水(今潮河)流经其境的水利条件,组织农民开发稻田8000余顷,分给农民耕种。这从侧面反映出两汉时期(     
A.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B.南稻北粟格局根本改变
C.水利助推农业产量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2022-09-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盟校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简表。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序号商业发展概况
商品生产由手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商品生产主要分官营和私营两种
商品交易比较繁荣;商业贸易形态发展出转运、囤积、加工以及混合等四种
铸币和贵金属取代自然货币形态;平民商人成为商人主体,职业流动频繁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形态发生较大变革
C.长期战乱助推工商业繁荣D.农耕文明被商业文明所取代
2022-09-26更新 | 535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盟校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两宋时期,江南、两浙、福建和四川诸路,种茶的园户极多。甘蔗的种植则集中在四川、广东、两浙、福建4路。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共3000户居民,“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专业化趋势加强B.区域间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改变D.人口变动影响作物的种植
9 .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2-09-08更新 | 6115次组卷 | 7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以前农民家庭需要定期“换土易居”,即“别田之善恶(好坏),分为三品……肥饶不得独乐,饶境(瘠薄)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春秋战国及以后“换土易居”的现象逐渐消失。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B.土地私有权逐步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国家加强了土地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