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生产自给自足B.自由雇佣劳动C.产品远销海外D.商帮控制市场
2 . 宋神宗时期,东京“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在‘要闹去处’,买卖甚至要通宵达旦。”这说明宋代的“市”
A.受政府严格监管B.实行坊市分开C.打破了时空限制D.要求按时启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考古发现,汉代铁型自西汉中期以后出土数量大增,出土地遍及全国,连边远的云南、新疆等地都有出土。除了铁型铧实物,型具模型、铸范和图像也多有发现。铁犁型附件犁镜是西汉新出现的农具,犁镜有的单独出土,有的套在铁犁铧上。材料表明
A.西汉铁犁广泛推广并完善B.汉代铁犁已经相当完善
C.汉代农业居世界领先水平D.汉代冶铁业已非常成熟
4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淞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纺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材料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府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是各州府进士平均数的三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仅理发剃须头铺就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脚,嗅袋烟来剃须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扬州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阅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出现的系列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完整地解读清代的扬州。
2022-03-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田阳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粵海关一口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所占比重
北方
(粟、麦)
南方
(稻谷)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614.82.394%
秦汉117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2151167.703.851.9251.92590%
隋唐1243281450.926.423.213.2190%
宋元1403431457.877.23.214.6190%
1553371192.9410.74.396.3185%
清(1800年)15533778010.54.316.1985%

——据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热,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伊感可教授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指由于农业剩余的减少以及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的下降,劳动力越来越廉价,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因此,随着农耕和运输技术的日趋完善难以作出细小的改进,农民和商人的合理策略取向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经济地使用资源与固定资本。一旦出现任何短缺时,基于廉价运输的商业灵活性是比发明机器更迅速、更可靠的补教办法。巨大而静态的市场,无法在生产体系中创造出有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瓶颈。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不能实现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
2021-07-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嘉靖二十四年年,福建巡抚谭纶指出:“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格,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即摄夺随之。”此言论
A.反映了当时海上走私猖獗B.旨在主张实施“海禁”
C.认为开海不利于国家安全D.体现了要求开放“海禁”
2021-07-0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人林之奇在《墨染丝》中写道:“缫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此诗描写的是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家庭纺织业发展的艰难
C.民营丝织技术相对落后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021-07-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