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2023-10-20更新 | 1527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届高三11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与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之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材料二   在灯火困难的古代,官方对于民众作息时间的管理,是一件关涉到“秩序”的大事。朱熹曾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北宋初,《宋刑统》明确规定:“犯夜(禁)者,笞二十。”后宋太宗仿照唐制,于东京城设置街鼓,在夜禁开始与终止时击鼓通报。宋仁宗时,夜禁仍然实行,但此时的东京城已“不闻街鼓之声”。北宋末,东京城的州桥夜市“直至三更”,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禁实际上已经废除,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变革得以完成。

——摘编自冯之余《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初东京城实行夜禁制度的原因,并说明其废除的历史意义。
3 . 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度牒是僧人出家的许可证,由官府颁发。北宋时,持有者须凭资获取,可免除赋役。至南宋中期,度牒逐渐成为官府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由此可以推知,该时期(     
A.纸币供应不足B.佛教日益兴盛C.财政问题严重D.中外贸易受阻
2022-12-01更新 | 1142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所示农具道:“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种农具的使用(     
A.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B.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D.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
6 .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2-09-08更新 | 5986次组卷 | 7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以前的文人多数清高,视售画为耻辱。明清之后,郑燮毫无顾忌地说: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他甚至公开贴出榜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这种变化反映出
A.绘画领域开始出现市场化趋势B.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日益腐化
C.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增强D.主流社会思想发生颠覆性变化
2022-05-31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各县下辖场(城)镇出现较大变化。如威远县明代有12场镇,乾隆时为25个;金堂县清初4个城镇,嘉庆时有16个;镇宁县以前有8个城镇,乾嘉时有17个。据此可以得出
A.场镇数量增长反映当时商人地位提高
B.清政府比明代更加重视发展商业
C.明清西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西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陆羽《茶经》在评价浙东茶叶时认为越州茶为浙东最佳,不过与浙西及宣歙(安徽南部)茶相比,越州茶质量明显低许多。然而到了北宋,越州“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白而长”。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C.城镇经济的高度繁荣D.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