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发展国内商品经济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09-02更新 | 154次组卷 | 61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准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2020-06-19更新 | 418次组卷 | 77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尖子生对抗赛历史试题
3 .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020-06-01更新 | 148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全科竞赛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2020-05-19更新 | 200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B.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铁犁牛耕所取代是在
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
2020-04-20更新 | 16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尖子生对抗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
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8 . 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产生背景B.主要行人C.路线走向D.开通前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D.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
2019-09-19更新 | 274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尖子生对抗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