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0-12-26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2018-12-16更新 | 3823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A.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 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 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雍正帝说: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乡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坠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刘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卒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家实录》卷57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对农工商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如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
982923938

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根据百度搜索整理


材料二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缘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017-07-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