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D.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惬意
2 . 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3 . 清初,在江南蚕桑业中心,一个家庭“每年大致可以种桑1-2亩,育蚕10筐以下,产丝12斤左右”。而在苏州府震泽镇,一对夫妇的生产规模却可以达到“桑尽八亩,获丝六十四斤”。对清初震泽镇经济状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有所发展
B.新型耕织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C.男女分工导致专业化程度提升
D.商品经济促使家庭经济专业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
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
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
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解读下图,从该图中分析关于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现象最准确的是
A.原产于美洲的农产品得到普及
B.各地开始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C.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推广
D.民营手工业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2018-03-1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陆川县中学2018届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 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0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8 . 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建置作用
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2017-12-10更新 | 581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记录着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不间断的努力。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公害泛滥的年代,至今被称为“世界八大污染事件”中的六件发生于此时期的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79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并被广泛接受;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14年9月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代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有何不同,并归纳出影响核心区域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关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
今名古都名称定都次数
西安镐京、长安9
洛阳洛邑、洛阳8
北京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5
南京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8
开封大梁、开封府、东京7
安阳殷、邺城5
成都成都4
抗州杭州、临安2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