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2 . 中外交往的盛况,历来不绝史书,近人更是颇有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九年,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对于班超的功绩,黄仁宇评价说“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材料二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三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05-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二轮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一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一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材料三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一系列自贸试验区建立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变易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