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
A.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
B.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
C.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
D.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2018年12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蓥(yíng)(见图)”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2019年1月,国博推出了“虎蓥: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虎蓥”的精美造型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②“虎蓥”的雕工精湛是由独具匠心的私营工匠制作
③“虎蓥”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
④“虎蓥”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2019-03-07更新 | 62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观察左图到右图人口变化,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增长,割据走向统一
B.南方人口增多,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展
D.边疆人口扩展,少数民族强大
2019-03-06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顺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2019-01-30更新 | 2821次组卷 | 55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B.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7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018-10-1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2018-10-16更新 | 2646次组卷 | 48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①曲辕犁
②都江堰
③翻车
④《齐民要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