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因受到资金积累和技术要求的限制,工业化通常是先“轻”后“重”(轻工业化推动重工业化),而武汉地区的轻工业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超过重工业,中小型企业逐渐压过了大型企业的风头。武汉工业化“反常”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枉顾民生B.政府推行计划经济
C.官办企业投入甚巨D.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2 . 1878年,时任李鸿章幕僚的薛福成以普法战争为例,写道:“昔普之攻法也,其初静以待动,示不用兵,逮闻法将伐普,始以电报召诸将,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师,毕入法境,遂使法人不及措手。此铁路之为用大也。”薛福成力图说明(     
A.面对列强侵略应主动反击B.中国必将取得中法战争胜利
C.中国欲富强必以强兵为先D.修铁路有助于抵抗列强侵略
2023-02-13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B.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C.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材料   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引起了中国朝野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

1874年《申报》刊文《论西国治蚕茧法》,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和论说:“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未免过为性急,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

1881年《申报》又刊出《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开始从中西“官”“商”关系的不同来探究中西生丝产销的差异。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反观中国,“官”“商”却是背道而驰。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

1882年,《中报》发表《机器缫丝说》,论证引进国外机器缫丝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机器缥丝,诚哉事半而功倍矣。华人其亦多养蚕以供机器之用,而益裕其利源也哉。”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意在说明“该公司必有蒸蒸日上之势”。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趁热打铁,发表《缫丝三利说》,以公平缫丝局观摩者答复友人提问的口气,宣传新式丝厂的“规模恢廊”“布置周密”“机器灵捷”和“立法美备”,以破除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

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大力推行鼓励民间人士引进和经营机器缫丝生产的政策。

—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从近代中国观念变革与工业化演进关系的角度,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2023-0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1914年开始,大生纱厂得到快速发展。纱厂从一家发展到四家,资本增加了16倍。但到了1922年,大生一厂出现了31.7万两赤字,大生二厂赤字达到39.6万两,经营陷入困境。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B.北洋政府无暇顾及实业
C.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D.官僚资本压制民族工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手工业方面,原本的男耕女织模式转变为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商业上,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

——摘编自钟煅峰《浅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近代工矿、商贸、金融等领域,特别是近代轻工业,如纺织、面粉、缫丝、火柴等行业发展较快,至于能源采掘、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等重工业依然处于幼芽状态。因此,不宜将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想象的过于“黄金”,其实是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近代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沿路的几个城市,如上海、汉口、青岛、天津等地。除沿交通线的一些农业区域被卷入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外,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郭从杰《如何讲解“短暂的春天”:北洋政府时期经济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实行改良之始。光绪末年,商会诸人所办之织布工厂已培养工徒多人,加以天津实习工厂及各县工艺局养成之工徒,亦多散归乡间辗转传习,因之,高阳附近农民熟悉织布新法日渐增多。高阳商会又联合各布庄筹集资金,向天津购买大批织机,同时选本地良工巧匠仿做若干架,放给织布客户,改织宽面土布,推广实行,日增月益。1910-1912年间,商会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布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

材料二   1980年,高阳全县农村有织机1600台,年产量折成标准布约3000万米,产值1200余万元,收入约300万元;1983年,织机增至5700台,年产各种布5000多万米,产值2000多万元,收入500余万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布匹的五分之二是为国家加工的,五分之三由农民自销,主要销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自销渠道主要是靠本县运销专业户到外地推销,也有不少外省市客商来这里采购。19839月,织布业最为发达的李果庄村建立了纱布专业市场。半年多来,这个市场上市摊点已增至1500个左右,上市棉布约15000匹,日成交额一般在10万元上下。

——摘编自刘佛丁、陈争平《高阳织布业的历史和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阳织布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阳织布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3-02-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初《申报》对当时中国招商局集股兴办企业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     
时间评论摘要
1882年6月13日《劝华人集股说》“自(轮船)招商局开之于先,招集商股,创成大业,各商人亦踊跃争先,竞投股份”
1882年6月25日《论赛兰格锡矿》(投资者)“视公司股份皆以为奇货可居,往往一股份票出,争先购买”
1883年11月1日《论买卖股票之弊》“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两月而股份全行卖完”
A.政府加强了对股份制企业的扶植B.近代金融体系日益得到完善
C.“实业救国”得到国人热烈响应D.更多民间资本流向近代企业
9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14-1922年,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出现了“新设之厂年有增加,旧有纱厂大加扩张,负责(债)抵借之厂亦多以获利而收回自办”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道路基本得到了实现B.北洋政府成功地收回经济主权
C.传统手工棉纺织业走向了萎缩D.民族棉纺织业的竞争压力减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