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        
耕地
(千公顷)
从业人员
(千人)
土地产值
(元/公顷)
劳动力产值
(元/人)
19世纪80年代63047160118158.3762.36
20世纪30年代93886200444177.2583.02
年增长率0.800.500.230.59
A.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B.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
C.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2 .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仅1905年一年内新增织布厂9家,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面粉工业发展更迅速,1904—1905两年间上海、汉口就增设10家面粉厂。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A.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B.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D.改变了近代工业区域分布格局
3 . 1900年到1936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品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逐步下降到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工业得到发展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D.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济特征
4 . 1872年《纽约时报》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多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报道分析最合理的是(     
A.留洋女学生可能是指陪同官员的家眷B.这是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措施
C.师夷长技以制夷会成为此行最大目标D.当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出国深造
2023-05-08更新 | 431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民国初年,民族纺纱业和外国在华纱厂均得以发展扩大,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欧美逐渐放松对华侵略B.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C.民族纺纱业处于优势地位D.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因在于内部
6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奉行由贤能之士组成政府的原则,对于以此原则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

——《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1884年3-4月)》

材料二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摘编自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等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天津条约》美方外交官、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为“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对科举制优点的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科举制适应“现代生存环境”的表现。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丁韪良对他国文明的评价?(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2023-03-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这个“深渊”有一个“底”。这个“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且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的时候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在该学者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应是(       
A.“屈辱”与“迷茫”B.“沉沦”与“上升”
C.“革命”与“西化”D.“团结”与“觉醒”
2023-03-20更新 | 298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据统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浙地区,经商成为青年男子的首要职业选择,士绅及其子弟若不在企业或商界谋生,大多会从事教育、文化、法政、行政、新闻等行业,或选择从军;而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大多从事劳累、低收入、缺乏保障的职业,当中成为产业工人的人数极少。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B.传统四民观念的消亡
C.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D.现代产业发展的滞后
2023-03-15更新 | 415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33年,蒋介石电函行政院“从重从速征收洋米进口税”,在中央统一开征前,广东、福建却率先征收并纳入地方财政,直至1936年才改由中央统一征收。这主要说明了(       
A.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独立自主B.进口税在税源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C.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争夺税源D.沿海省份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10 . [近代中国与茶叶贸易]

材料一:我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大国、茶叶的故乡。受特定的自然条件、饮食文化等的差异之影响,西方世界并不产茶、种茶,我国茶叶商品以及茶文化借助于“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自由贸易进入西方国家的,因此,从这种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带有明显的顺差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商品。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表征系统”输出的过程,那些内在的“茶文化行为系统”、“茶文化价值系统”等也一并待入了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茶道、茶仪式、茶文化等产生了深.影……茶叶属于一种农产品,其种植、采摘、制茶等关键的环节都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本身具有的科技含量、技术含量等并不十分突出,因此其整体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谭林《试析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及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具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某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2023-03-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