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这一时期主销江南茶,以绿茶为主。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

——摘编自李璟《我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情况研究》

材料二   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研究的开山之作中提出,我国到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已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的成绩在于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44年,范文澜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进一步将洋务派定性为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认为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加深殖民地化1954年,他在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再次强调: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此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这些观点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定下基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琼敏《历史解释及对解释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蒋廷黻和范文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褒贬立场及主要视角。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位学者评价洋务运动的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两位学者的历史解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6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洋务运动·课堂例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煤炭亦称“石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煤精刻制装饰品。战国时期,煤炭已作为燃料使用。研究表明,同体积的煤炭与薪炭的理论热值比为11.66。宋元期间,煤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北宋在各地矿山广设煤炭税收机关石炭务及专门“受纳出卖”煤炭的石炭场。“石炭自……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近年来,还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用煤作燃料的宋元瓷窑遗址。但薪煤兼用仍是东京燃料的基本构成。熙宗七年(1074年),“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仍与石炭兼用。”

——摘编自柴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获得清廷允许。截止1894年,全国产生了16个近代煤矿,但只有直隶开平、北京西山两处经营较好。尤其开平煤矿出煤后,由于运费低廉,很快压倒日本煤,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并且通过天津转运往长江沿岸众多城市。甲午战后至清末,全国共新建煤矿43座,其中华北有19座。在山东淄川、博山还建立了中德合资的煤矿,英国也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福公司。至30年代初,华北四省煤炭工人达到,10余万人,超过全国一半以上。1914年,福公司五千余名煤矿工人,参与反对福公司随意侵占矿区的斗争,使“焦作市面颇为惶恐”。

——摘编自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最初接管的200多处小型煤矿为基础发展煤炭工业,总产量仅有3243万吨平均单产仅为15万吨左右。从1950年到1957年,新中国重点推进了,15个老矿区和10个新矿区的建设,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专业化队伍和领导机构,为后来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到1957年末,煤炭工业共完成基建投资,35亿元,产能达到1亿吨。

——摘编自人民网《新中国70年煤炭工业铸就十大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煤炭开采利用的特点,并简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华北地区煤炭业的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煤炭业发展的意义。
2022-11-23更新 | 334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0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国民银行的报告》,由此产生了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和第二银行(1816-1836)第一、第二银行逐渐发展为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具有代理政府财政的特殊地位,如代收税款,接收政府存款等,使之掌握了大量地方商业银行的银行券,两行实际上可以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紧缩和扩张信贷。为了摆脱联邦政府的控制,19世纪50年代,自由银行制度在全国扩展,至南北战争爆发,全国约有1600家州立银行,共发行货币7000多种。劣币、假币充斥流通领域,普通人根本无法鉴别,以致专门鉴定货币真伪良劣成了时尚的职业。鉴于混乱的货币银行制度,1864年,《国民银行法》确立,新的国民银行体系并没有一个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而是由联邦政府特许建立了众多家国民银行。各国民银行发行银行券,但必须以联邦政府价券为担保,但技术层面上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此后,工商业银行家掀起了银行改革运动。

——摘编自陈明《美国早期银行纷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新式银行兴起之前和兴起之初,中国的金融势力完全操于外国银行及钱庄手127年,中国本国的新式银行创办多达311家,创办资本总额约19943.8万元。从实存数来看,1911年末中国的本国银行共存16家,资本21355万元,到1925年,家发展到158家,实收资本总额16914万元,有专家对1925年全国银行,钱庄总资力的估算,外国在华银行占其中的32.1%,中外合办银行占4.6%.钱庄占22.5%,而华资银行占到40.8%华资银行的实力不容忽视。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民银行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22-02-19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10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6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程(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垄断资本工业政策,建立了大量的政府企业机构,这些工业对民营工业的排挤是战时民营工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内战和恶性通胀等大环境下,到20世纪40年代末,无论是民营还是官营工业,都无一例外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年底,除了西藏等部分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引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民营工业“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的原因。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例,扼要说明“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向中国共产党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的名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②"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回顾历史,写出1985年中共中央确定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扼要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意义。
2022-01-12更新 | 2677次组卷 | 15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近代中国的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