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的《高帝求贤诏》说:“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注明)行(言行)、义(通“仪”,仪表)、年(年龄)。(官员)有而弗言(推荐的言行),觉(发现),免(免职)。年老癃病,勿遣。”后来,汉武帝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措施。唐朝时期也规定,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相貌)”、“言(言行)”、“书(书法)”、“判(逻辑思维)”等,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社会活力。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举就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今朝鲜、韩国)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自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也从中国科举考试“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启示,并纷纷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外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年份主要内容
1983《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决定》
1986《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
1990《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1994《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1998《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摘编自薛立强、刘文花等《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汉选官制度的名称,比较西汉与唐朝选官制度在选拔方式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导致“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的事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材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推动以上变革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粮商真正活跃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综合考察江南粮市的活跃,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在实行田赋货币化之后,官吏的俸禄米,亦改为货币收入,官僚及其附属人口成为消费商品粮的大户。作为政治性城市的苏州、杭州及其它县邑城市,各种消费功能膨胀,奢侈人口及其为奢侈消费服务的非农业生产人口刷增。至于所谓嘉定、湖州等棉丝区农民需要余(买进)食,已有研究者指出情形被方志大大夸张,并不属实。夸张米市,以粮商的活跃,欲证明江南市场经济有大跨度的进步,很值得怀疑。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粮食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乃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情况,围绕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粮食宏观调控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杜政、亢霞《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回顾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粮市活跃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调整的角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上述措施充分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什么。
2022-11-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十二大报告中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在一三大报告中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作用,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允许私x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反映出(     
A.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主体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了。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毛泽东同志致开幕词。第二天又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七大”会议上,还听了朱德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并感到全党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团结坚强,因而对中国革命的任务更明确,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

——摘自吕正操《吕正操回忆录》

材料二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1956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这是建国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又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归纳,后在425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随后又在5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中共七大召开时的抗战形势说明这次大会所明确的“中国革命的任务”。指出这次大会实现“全党思想统一”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写出“报告”的名称,概括其发表前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报告”发表的重要意义。
2022-05-3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如图所示讲话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讲话”发表的那一年
A.全国上下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中共中央发出文件首次突破“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C.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D.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2022-05-30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读下边的宣传画《农业合作社里的老社员》,下面的四句诗为“年近七旬老社员,自振奋勇有承担;精心饲养肥猪壮,众人异口同声赞”,该画作
A.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精神风貌
B.凸显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果
C.展现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民众风貌
D.说明包干到户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2-05-27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李成历史研究室2021-2022学年高二7月学员学科素养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开局良好,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经过纠正错误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领域的调整,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国家赖以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说明“作了初步规划”,并概括1956年实现的“社会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良好开端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的有益借鉴。
2022-05-2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农村经济是传统农业方式的延续,但无论是在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力还是农村经济结构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时期被迫的对外开放,导致的城市化与国际化,迫使农村经济结构适应整个社会环境作出改变。……从近代这一时期来看,整体上土地权分配表现为集中一分散一再集中一再分散几个阶段……在抗战开始到解放前,一直保持着地权分散化的趋势,以东部某地为例,19291933年间,地主、富农古有土地达67.33,中农、贫农及其它劳动人民占有土地32.67,到全国解放前夕,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已下降到28.85,中农、贫农和其它劳动人民的土地上升到71.15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   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第二,对于占现代工业经济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第三,对于占国民经济90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而又积极地引导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9804月至5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就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节选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及其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的积极影响,分析抗战开始到解放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出现分散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是如何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的?指出这一变革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①概述20世纪80一90年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历程。②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简述中共十五大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2022-05-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于18988月发布上谕,宣布“广开商埠”,“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唯有广开口岸一法。”并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190512月清廷与日本订立日俄战后《东三省事宜条约》,“日俄两国军队退后,从速将十六处地方自行开埠通商”。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协同发力,使中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自开商埠”的空间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自开商埠”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图表的核心观点,结合1992以来改革开放的史实概述中国经济对世界贡献水平增长的原因。
2022-05-1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及选考科目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蕴含着强大的国家意志。以下关于这两地说法正确的是
A.浦东的开放使上海开始有了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B.浦东的开发开放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C.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开放深圳为经济特区
D.深圳特区在建设上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