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
2022-06-14更新 | 2363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6月高考历史真题变式--材料题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年底,除了西藏等部分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引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阅读材料二,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例,扼要说明“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2022-04-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3 新民主主义革命-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3 . 一个大的历史概念往往包含了若干小的历史概念,而小的历史概念之中又包含着更加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历史概念,由此形成了历史概念的不同层次结构。下列选项中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上海发昌机器厂B.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C.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大跃进”运动D.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深圳
4 .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无数次险恶的国内外环境的磨砺,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按美元折算增长近120倍。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分别说明其战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讲话,提供了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十种关系的战略思考和哲学逻辑,这些极富前瞻性、革命性的重要思想以及蕴涵的科学方法论对当前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个讲话提出
①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②更多地利用和发展内地工业
③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1-06-01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6 . 1978年我国钢产量为3178万吨,1990年增长到6604万吨: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1990年更增长到1154.4亿美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978年为434.5万人,1989年增长为1035.1万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③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④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5-21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7 . 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他认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正式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完成了经济特区设立的决策和立法程序。批准设立首批经济特区的国家机关是
A.国家主席B.中共中央C.全国人大常委会D.国务院
2021-05-19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8 .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1988年1992年1996年1997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1454.91583.92703.72850
从业人员(万人)2304.92467.75017.15441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B.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
C.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2021-05-18更新 | 395次组卷 | 11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9 . 当今中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将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创造更多机遇,更加开放的中国将造福全球。以下关于中国对外开放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③浦东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④上海合作组织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区域合作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1-05-13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0 . 陈云1979年3月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手稿中“市场经济”的用语在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82年出版)时改为“市场调节”。但在1995年《陈云文选》再版时又根据作者的意见,重新改回“市场经济”。这一用词的变化,说明
A.对于“计划”“市场”两种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B.中共十四大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指导深化了认识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成果体现
2021-05-12更新 | 320次组卷 | 8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