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某杂志设计了纪念特刊如下

版块史实
版块一 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版块二经济体制的探索(1)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2)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①的生产队已经达到93%
(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版块三开放格局的形成(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5)②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版块四综合国力的提升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夺得世界超算冠军
2017年,“复兴号”高铁首发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20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运行
版块五理论建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把特刊信息补充完整,并用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命运的关系。请为特刊新增一个版块。(要求:有概括性的版块名称及两条相关内容)
2 . 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2、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材料二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中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主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2)结合所学,列举祖国统一大业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3)请你为改革开放40周年写一份解说词。
3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材料二   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土地革命有很大发展。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次年春,兴国等县全面展开分田运动。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以来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坚决地领导贫苦农民向着封建土地制度猛烈开火这个事实,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中共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土地革命的内容。概述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请你谈谈“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4 . 《管子·治国》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古往今来,上自政治家,下自普通百姓,为此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的改革分为三大类别: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王安石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整个国家才能强盛。他需要人民健康、富足,同时愿意为国家利益服务。

——摘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关于“振兴实业”的舆论宣传和为此而着力提倡的国货运动,激励了工商业者投资开办工厂,爱国华侨也竞相归国投资办厂和努力推销国货产品。1915年日本提出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全国人民更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一时间人人以用国货为荣,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摘自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并从富国的角度写出变法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两大主要轻工业系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写出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创新上“先富带动后富”的举措。
2022-01-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一五计划的5年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材料三   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

——引自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支援鞍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6 . 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探索与发展的历程,其中上海更是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上海形成“华洋杂居”局面的主要原因,并列举19世纪下半叶致力于上海工业发展的代表人物和知名企业。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分析当时我国对外开放“有些效果”的政策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3)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试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阐释。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0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中国相继开展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科技创新是“中国梦”的基础,只有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照亮“中国梦”,科技创新必将承载“中国梦”打开国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自王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与科技创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地位,并分析经济特区的“重要窗口”与“示范带动”作用。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1978年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2021-01-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摘自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1913年俄国的粮食产量是7.65万吨,到1920年,下降为4.519万吨。面对严峻的形势,俄国在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这有巨大的意义。”

材料三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农村出现的这种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有重大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哪些耕作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20年俄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哪个地方的农民自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尝试?概括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
2020-12-20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浦江、新昌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 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深圳特区报》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公开报道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它之所以广受世人关注,一方面在于它涉及到一个重大的题材,记录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文表达出来的小平同志在深圳所有谈话,打碎了“姓社姓资”这一束缚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口述者:陈锡添,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材料三   中国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各方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博鳌方案”,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结合史实,指出80年代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时的谈话系统地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简述中国十四大以后在“加快市场体系培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一带一路”设想提出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贡献。
10 . 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 885 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 51 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 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 1983 年底就从原来的 2 万增至 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 0.05 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 0.3 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 1.2 元/斤,后稳定在 0.4 元/斤。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材料二     2019 年 8 月 27 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新中国外交 70 年:回顾、启示、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有学者在会上表示,上海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据中新社等报道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指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     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如何“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