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蒋介石委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参加会议。

以下内容为1944年7月6日孔祥熙致蒋介石密电。

重庆,委员长蒋:4493,密表,货币会议开幕五日,现在分组商议,距离具体程度有待此次集会,美国内部原不一致,国会及银行界尚抱怀疑或持反对,毛财长(美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因急于表现成效,勉强召开,罗(罗斯福)总统亦觉难有把握,于开幕演说词已经略能窥及。协定将来须经各国政府批准,意在应付国会,各国代表对自身希望甚大,而美舆论则认为美国担负太重,连日弟为此事力为毛氏说项,以减困难,惟会内情形各国希望分肥者多对基金摊额分配争持甚烈,苏则要求与英同等,英到支持法、印图占我国之第四席,现正分途运用,想无大碍,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须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对于将来若将【?】(原文缺失)之运用亦为争点之一,现正进行商讨中,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概为忧虑,现正分途说明,情形尚佳。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知注驰陈,弟熙叩。鱼(电报日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分析以上“密电”的史料价值。
2 .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2445.5
18803668.8
18904994.2
190068118.2
191085162.4
1913100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20127月,欧盟成员国内一些光伏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从中国出只到欧盟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由于欧盟市场占到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的70%,这一事件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维护国家利益亲赴欧盟进行游说,建议取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并一再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没有赢家。

——潘超伟《逆全球化现象的致因与中国对策研究》

材料三



全球化学者与大象

——(美)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全球化发展有何作用?并说明1870—1913年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经济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史料,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材料三提醒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运用该原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看法。
2022-05-05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要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鲜明,史料清楚,逻辑严密。)
2021-07-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全融体系的演变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并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2021-01-1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该叙述属于
A.历史解释B.历史史实C.史料实证D.历史概念
2020-03-26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时间表现
萌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形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发展19世纪后期到二战爆发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
深化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逐渐操控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以及为数过半的世界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使其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也给他国带来了“文化震撼”。随着“美国制造”的进入,其价值理念也随之涌入他国。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全球化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推手B.霸权主义下弱势文化难以保持民族特性
C.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决定经济发展方向D.国际格局的演变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

9 . 史料·史实·史论材料一   自李顺①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与转运使黄观同议,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真宗时,张咏镇②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③之法……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④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宋史·食货志》

注:①李顺:北宋农民起义领袖;②镇:驻守;③质剂:买卖的契据;④榷:专营。


(1)阅读史料,比较二者对于交子记载的不同之处。

“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大事年表


序号年份史实
1765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97年埃里惠特尼将标准化零件引入制造业
1829年乔治史蒂芬孙的机车火箭号达到时速45公里
1832年比尔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1833年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用妇女和儿童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6年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问世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5年法国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1891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
1913年亨利福特首创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

(2)某同学为写作小论文《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制作了如上的大事年表。请运用上表中的相关史实,帮助他编写论文提纲。要求:论点简洁清晰;史实对应论点且不重复运用;每个分论点至少选择2个论据。

《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一书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①关于全球化的启动: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为全球化提供了历史的“动力”,并确定了它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西欧。这里,“原点”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作为“时间”概念,它是全球化进程的起点;作为“空间”概念,它是全球化扩散的中心。②关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全球化的探险时代(1500—1750年)全球化的殖民时代(1750—1870年)全球化的帝国时代(1870—1945年)以及全球化的网络时代(1945年以来)。


(3)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08-1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2011年中国提出:“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的依据是     
A.世界多极化不可扭转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D.文化多样化日益突出
2022-11-1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