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9月起,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就如何建立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的谈判。美国仰仗其数倍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迫使英国最终忍痛放弃其“凯恩斯计划”。194471日,在美国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这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是美英两国逐鹿国际金融舞台的结果,是美国称霸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开始。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可以用美元支付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但是,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201410月,中国政府和20个其他亚洲国家签订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备忘录。截至20153月,已有46个国家加盟,如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萨默斯评论道:“这个月会被铭记,因为美国失去了全球经济体制领导者的角色。”那么,亚投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王红英、郭子睿《亚投行: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的全面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成立“亚投行”是否意味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阐述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1-11-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耕经济所哺育的先进的农业文明,同周边民族的游牧经济及其游牧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华夏诸国不得不增强团结,共同对付四周夷狄。孔子明确表示内诸夏而外夷狄,认为当时中原的些国家能够以礼乐制度治理社会,文明程度高,是诸夏;而周边各族各国则没有礼乐制度,是夷狄。孔子认为,夷狄可以被化,夷狄可以进为华夏;华夏僭乱,亦可以退为夷狄。孟子强调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材料二作为一种世界秩序主张,天下观首先是一个制度世界,它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特征群体、不同层次的群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秩序;其次,它主张在”“”“天下建立渐次演进的良性秩序;最后,它重视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天下秩序。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体系的转型到现代性的危机,一系列治理难题推动了天下观这一古老理念的复苏与重新解释。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希望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全世界人类的普遍利益作贡献。

——摘编自耿鹏涛《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辨"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践行“天下观"以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美国是世界上的最为重要国度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的创立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它集中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主权问题,即国家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如何同时行使主权;二是有限特权问题,新国家领导人惧怕建立一个专制独裁政府。麦迪逊提出一种多权力中心“互相制约”、防止任何腐败专权出现的思想,有助于构成联邦政府的内部机制。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战时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第一个目标是推行贸易自由化,第二个目标是稳定世界各国货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争相实行货币贬值以取得贸易优势,那种混乱局面各国仍记忆犹新。金本位制提供一套固定的汇率,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当时黄金的等价物英镑,而布雷顿森林会议正是试图重建类似的机制。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美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机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重建类似机制的尝试。
2021-12-1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之前,当时世界上只有南亚、东非以及美洲中部生产棉花,此时棉花产业发展非常缓慢。15世纪,随着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整个世界走向了转折点,而且欧洲人发现了日后成为世界棉花的重要产地——美洲。1497年,当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打通印度新航线的时候,印度的棉花加工技术也传入欧洲,欧洲有了重塑全球棉花网络的可能。伴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了。到了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南亚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棉花作物的发源地。印度曾长期占据着全球棉花贸易的主导地位。17世纪末,印度控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工业革命后,英国棉布对印度的冲击巨大,在极短的时间内击垮了印度本土的制造业。马克思评价:“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摘自【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内容

材料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日益突出。20213月,H&M、耐克等多家企业因抵制新疆棉花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众怒。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发声谴责,国内明星宣布终止与涉事企业合作,电商平台和手机应用纷纷下架相关产品。有评论认为新疆棉花事件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崛起,掀起的新一轮棉花战争。该事件值得深思,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无论是崛起为大国还是维持大国地位,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集团对抗来争夺霸权的老路。如果沿用传统大国的思维方式来构造今天的世界,如果以不切实际的征服幻想来鲁莽从事,都将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综合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花帝国逐步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英国对印度的侵略?结合所学写出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1-10-21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以来成立的部分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成立时间总部地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华盛顿
世界银行1945华盛顿
联合国1945纽约
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开罗
世界新闻工作者协会1946布拉格
世界卫生组织1948日内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布鲁塞尔
国际新闻学会1951巴黎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1952布鲁塞尔
华沙条约组织1955华沙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维也纳
七十七国集团1964纽约
无国界卫生组织1984伦敦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新加坡
欧洲联盟1993布鲁塞尔
世界贸易组织1995日内瓦
上海合作组织2001上海
世界医护人员联盟2005日内瓦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北京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组织的分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以来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可从背景、趋势、特点、影响等任一角度提炼主题,展开说明。)
2021-06-02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东帝汶猫屎咖啡、牙买加蓝山咖啡、哥伦比亚瑰夏咖啡……在 2020 年 11 月 5 日至 10 日由中国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展馆里飘散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浓香。小小一杯咖啡,背后是一个千亿元级的朝阳产业……麦肯锡公司《中国消费者报告 2021 》指出,中国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后疫情时代将继续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增长引擎。这反映了
A.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增强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分享全球资源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销自由贸易政策,是为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英国取消了有利于本国地主和农民的保护性关税。1854年,《航海条例》被取消,外国商船得以在英国控制的口岸进行贸易。1860年,《科布登条约》签订,英国和法国同意互相降低关税……“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主张全球化的旗手,是为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与英国以一己之力来推动经济全球化不同,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关于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通过这两个体系,美国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二   逆全球化在全球化的高潮之际从不会缺席,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也不断受到各种“逆流”的挑战。先是1949年成立的受苏联控制的经济互助会与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分庭抗礼,接着是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以及日本经济在亚洲的崛起……于是,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宣布放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美元贬值来平衡国际收支。

——摘编自汪毅霖《“逆全球化”的历史与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第二次高潮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放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