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4 道试题
2021·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乡村振兴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在梁漱溟看来,“所有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为此,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同一时期,费孝通对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

——《志在富民——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追求》等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对比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点,并简评两位学者的志向情怀。
2021-05-07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2 . 《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3 . 商周时期,锸、䦆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2021-05-05更新 | 1744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南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生产方式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5 . 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按月记录了当时的农事活动。表1整理自该书。
一月祭祖、上椒酒于家长、祈丰年、命成童以上习《五经》、命女红织布、种春麦、瓜果等、酿酒作酱、伐竹木。
二月祭太社、习射以备不虞、命缝人浣冬衣、种药制药、卖粮食、收薪炭。
三月令蚕妾治蚕室;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有不顺命,罚之无疑;种稻、豆、麻等;赈济族人;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之寇。

表1
由表1可推知,该书集中反映了东汉
A.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B.大地主田庄经济形态
C.土地公有制发展情况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6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2021-04-20更新 | 129次组卷 | 55卷引用:2013-2014年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这反映的是
A.轮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垄作法
2021-04-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如图所示为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铭刻砖。史载,含嘉仓始建于隋代,唐代和北宋时都在沿用,“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该记载可用来说明,隋唐至宋
A.粮食生产得到持续增长B.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国家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所示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农民对丰收之盼B.犁耕技术的提升
C.男耕女织的推广D.重农抑商的加强
2021-04-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泛指苏南一带)熟,天下足”的谚语,也作“苏湖(湖,指湖州,在太湖流域)熟,天下足”。此谚语反映的是南宋时期该地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所产粮食甚多,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运销广大地区。明代中期以后,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粮食生产发展较快,谷米沿水路集中于汉口、岳阳、长沙等城市。清康熙帝曾说:“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乾隆时期,又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湖南在清代盛期已成为主要商品粮产地之一。

——摘编自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材料二   19365月,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此后,南北交通局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湖南经粤汉铁路输往广州的物产大大增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输往汉口再转运至各地或海外,湘粤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增强。除湘米运粤外,湖南所产之桐油、茶油、茶叶、矿砂等也开始经粤汉铁路直接运往广州出口,相比原先经上海走海路可缩短一大半路程,故节省的运费颇为可观。据记载,“湖南的矿产物多已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也由香港、广州输入”;铁路开通后,每月有10个车皮装运生猪、谷米等农副产品发往广州销售。

——摘编自张卫东《粤汉铁路与近代区域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主要粮食产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对当时湖南地区经济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