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下列水利工程或灌溉工具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翻车   ②龙首渠   ③灵渠   ④都江堰
A.②③④①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2022-12-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松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周人记载,其先祖弃“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这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广泛使用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农业管理相对完备D.农业生产已受重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4 . 以下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发展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耕作方式:锄耕——刀耕——犁耕
②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③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④商业模式:百货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盐铁论·水旱》记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貰(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据此可知(       
A.铁犁牛耕在汉朝开始推广B.手工业品工艺高超而深受农民欢迎
C.小铁匠与农民结合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D.官营手工业作坊是冶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6 . 寻览关中周围的关隘:潼关、散关、武关、萧关,这些关隘不但营造了关中平原四塞之国、形胜之区的地理形势,且屡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关中十三朝立都之地的光辉历史。下列史实发生在关中地区的是(       
A.郑国主持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B.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C.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沿草原丝绸之路西迁
D.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2022-06-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清代蒋炯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水排B.桔槔C.翻车D.筒车
8 .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如表所列,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时期生产工具、技术及劳作方式
灌钢法、匣钵、坞堡
翻车、提花机、水排
筒车、支钉、曲辕犁
铁犁牛耕、铁犁铧、双镰铁范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②③①
2022-06-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反映了
A.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B.早期农业产生的原因
C.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D.阶级矛盾形成的影响
2022-06-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成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