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2 . 氾胜之,汉成帝(公元前32年—前7年在位)时因在三辅地区(包括关中平原)推广农业、教导种麦取得成效,而被提拔为御史。并著有《氾胜之书》18篇。下列农业成就最有可能被该书籍记载的是
A.一牛挽犁
B.郑国渠
C.耧车
D.水排
2019-07-1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博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5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6 .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2018-05-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高碑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这里的“李王”是指(       
A.李斯B.李冰C.李世民D.李白
8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当地
A.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B.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粮食产量
C.生产工具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