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2 . 古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主要设施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和内江两股。”此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灵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抗战时期,曾随家在中国各地流浪,目睹农村之真实景象,后来撰写《汉代农业》一书。据他的观察,“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农村变化不太大,我当时看到的农村基本上跟汉朝相差不多。”由此可得出
A.当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以耦犁耕作为主
B.当时农田灌溉基本沿用杜诗发明的水排
C.中国古代较早有比较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
D.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一直没有取得发展
2019-08-2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画像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仔细研读下图,判断这一画像砖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不早于

A.战国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5 . 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渠长150多公里,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锤”。该渠是指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坎儿井
6 .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下列关于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长江流域的一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B.它所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C.它的开凿有提高了陕西地区的粮食产量。
D.它的开凿表明秦汉时代对水利事业的重视
7 . 后代诗人对古代政府修建的水利工程时有赞赏。其中“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碓”、“凿开五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描述的是
A.都江堰、灵渠
B.郑国渠、灵渠
C.都江堰、郑国渠
D.灵渠、坎儿井
8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风力水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考据学”
釉下彩绘;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北门学士
定州竹简《论语》;曲柄锄;“提花机”
文渊阁;水雷和定时炸弹;《便民图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 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B.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10 . 农业耕作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图所示农具
A.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
B.有利于提高播种效率
C.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
D.便于牛耕技术的普及
2019-10-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