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关中农民”、“暗渠”、“竖井”、“明渠”、“干旱地区”等词或词组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A.“井渠法”
B.郑国渠
C.都江堰
D.高转筒车
2 .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农业措施“收效甚微”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支持农村改革的措施及对农村体制的影响。
2020-09-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3 . 《战国策》载,秦赵临战,平原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发端于秦国
B.牛耕在战国时期普遍使用
C.赵国推崇墨家非攻理念
D.先进生产力促进国力强盛
4 .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5 . 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列下列水利工程
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灵渠   ④江南河
A.①③④②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2021-04-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 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B.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8 . 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出现由近及远的排列应是

①《便民图纂》中的“采桑图”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
2018-09-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9 . 下图中关于重要水利工程或制瓷业技术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处的工程由战国时李冰父子开凿,使关中地区成为一片沃野
②处的制瓷业有“人物花鸟釉下彩,绘画诗文神韵浓”
③该处水利工程由郑国人开凿,故称“郑国渠”
④处被誉为“皇帝年号名古城,瓷业高峰在此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
2018-12-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届高三复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