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铁制工具的使用B.旱涝灾难的频发
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
2 .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并归纳其产生的作用。这体现了传统农业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导致小农经济发展艰难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著名唱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戏中主人公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

材料二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塔(农具名)所取代。铁塔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著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4 .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提、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饲粮不继”,清廷遂撇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液积源”、“晓逾绅民等量力捐资”。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矮小埝,继而地方督抚在屡次向清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责无奈地承担下来。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基础之败落。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二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清朝前后期黄河治理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2019-11-2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民族自古勤劳、智慧,精心从事农工生产,活跃商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从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角度,任选两个角度,分别列举一例以证明。

材料二   



(2)写出上面两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手工业部门。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生产组织的新型关系。

材料三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3)请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东京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了无锡茂新面粉厂。从1910年开始使用“兵船”商标,获利颇丰。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商标法》并正式成立农商部商标局,“兵船”牌商标成为我国第一号注册商标。商标由文字与图形组成:最上方书写的是企业中英文名称;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兵船图形及“兵船”商标,左右两行文字是“中国自制顶上面粉”“商部批准概免税厘”;商标最下部分的英文说明,包括每袋面粉重量、规格、质量保证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分析“兵船牌”面粉在20世纪早期快速发展的原因。
2019-06-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考)
6 . 中华民族自古勤劳、智慧,精心从事农工生产,活跃商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从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角度,任选两个角度,分别列举一例以证明。举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例(标明朝代)。

材料二   


   
(2)写出上面两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手工业部门。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生产组织的新型关系。

材料三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3)请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东京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了无锡茂新面粉厂。从1910年开始使用“兵船”商标,获利颇丰。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商标法》并正式成立农商部商标局,“兵船”牌商标(如图)成为我国第一号注册商标。商标由文字与图形组成:最上方书写的是企业中英文名称;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兵船图形及“兵船”商标,左右两行文字是“中国自制顶上面粉”“商部批准概免税厘”;商标最下部分的英文说明,包括每袋面粉重量、规格、质量保证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分析“兵船牌”面粉在20世纪早期快速发展的原因。
2019-06-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商周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包括
①青铜工具的使用
②中耕农具的出现
③沤肥技术的进步
④治虫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8-06-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4)针对这种经济形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试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5)根据材料,你获得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怎样的历史信息?
2016-11-18更新 | 9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海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