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南朝之际,扬州有建康的东西二治、梅根治、铁岘山冶、六安冶等,荆州有新兴冶。同时,民间私治也很盛行,“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在广东连州的一座晋墓中,带有“(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或六年(312年)的砖铭呈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情景,一牛挽犁田和一牛拉耙耙田。南齐武帝时,戴僧静为北徐州刺史,“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在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北魏天赐元年(404年)“置山东诸冶”,“其铸造铁为农器、兵刃”。太平真君年间,“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交换),垦殖锄耨”。

——摘编自杨乙丹、何婧云《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史实(整体或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6次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水经》上称之为“大河故渎”;第二次发生在王莽建国三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到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河水渍决造成新的河床,分成东、北两支,分别从河北青县和山东无棣入海;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此时黄河之水进入淮河;第五次是元世祖二十六年(1289年),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承受;第六次发生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黄河再次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从195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复堤运动,到2020年年底,黄河河南段基本建成了标准化堤防。人民胜利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200112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框纽是黄河干流上又一个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调查表明,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沿岸的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逐渐向好。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苏武江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


结合历代治理黄河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3-04-0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请从上述图片中任意选择三张有关联的图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经济领域
●铁犁牛耕
●商品经济
●蒸汽机
●电
政治领域
●动荡与变革
●内阁、军机处
●资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
思想文化领域
●“仁”“法制”
●《红楼梦》
●自由、法制
●马克思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三列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7-20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大埔县虎山中学、梅县区高级中学、丰顺县东海中学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战国时期部分地区遗址中铁器出土情况表。

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件)生产工具数(件)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数铁农具在生产工具中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莲花堡807796.26888.3
山西长治分水岭363186.12167.7
河北兴隆古洞沟878597.75261.2
河南辉县固围村936974.25884.1
湖南长沙、衡阳61度楚墓702130.01781.0
广西平乐银山岭18317092.99153.5

——摘编自雷从云《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标志、原因与作用浅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2-04-01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图文结合类(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又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8 . 南宋画家楼璹(1090—1162)创作的《耕织图》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化耕织图,开启了耕织图像系统化、体系化的创作与推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楼璹《耕织图·序》记载,宋高宗即位于江南,“备知民瘼(疾苦),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下务农之诏”。楼璹当时任临安於潜县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创作了耕织图共45幅,包括耕图从浸种到入仓21幅,织图从浴蚕到剪帛24幅。《耕织图》进献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赏,对楼璹进行嘉奖,命翰林图画院摹绘,加以推广。南宋后,各种形式的《耕织图》纷纷出现,并得到历代皇帝的嘉许和推广。


国内著名学者王加华教授研究《耕织图》后认为:“耕织图的编绘并不只是发行一册图画那么简单,也不单纯是为了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而是具有深远的象征与社会治理意义。”


根据材料,指出上述学者的任意两个认识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部分)

时期隋唐宋辽金元清(19世纪初)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6.427.210.7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889.821749.452385.882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6961113.61718.52456
全国人口(万人)900012000200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988.71457.871192.9478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粮食供求关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治水活动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为水利工程数量,单位:项)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治水活动与历史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